五毒饼 ■“重出江湖”的五毒饼 今年端午节,一种绝迹北京至少60年的传统食品——“五毒饼”重新成为过节消费热点。 从最早恢复“五毒饼”的稻香村,到后来居上的诸多商家,“五毒饼”重热京城的背后,是商家对这种食品所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挖掘。“‘五毒饼’正好切合了现在的‘怀旧思想’,这是北京‘老字号’餐饮现在都争着抢着的。”北京“功德林”素菜馆市场营销部的徐淼说。他们饭庄今年也推出了净素“五毒饼”。但在传统中如何创新,也成了京城百姓给“功德林”和它的对手们出的一道思考题。 如果不是81岁的婆婆一句“夸赞”,45岁的面点师白俊兰不会想着要重做“五毒饼”,那么26岁的徐淼还会在为开拓端午市场而头痛不已。今年老字号“功德林”推出了净素“五毒饼”,而这却是三代“老北京”近半年的心血。 白俊兰还记得五毒饼的第一个“回头客”:第一天嫌贵买了一个;第二天却买了50个要送给台湾的亲戚——但他们店里那天还真没做那么多。 ■81岁婆婆夸月饼 儿媳妇面点师受启发 昨天下午,在“功德林”那间10平方米的面点厨房里,白俊兰正在给五毒饼的面团儿开酥。一边做着,她还向两名徒弟念叨着和油酥面的几个肯节儿。案板的大烤盘上,摆放着20多个已经做好的面饼坯子。 这些圆形的坯子,每个直径15厘米左右,各自盖着图形不一的红戳,分别为:小龙(蛇)、蟾蜍、蜈蚣、蝎子、壁虎。“那些图形就是传说中的五毒”,白师傅说五毒饼的名字由此而来,“但其实我也没见过早年间的五毒饼什么样”。 白师傅在“功德林”已经干了26年,打学徒的时候就没听说过五毒饼,更不知道五毒饼的做法,“要不是我婆婆的一句话,我真不知道北京城有这种吃食。” 去年中秋,她给婆婆带了些自做的玫瑰香的酥皮月饼。老人一吃,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你这月饼跟当年那五毒饼那味差不多。”这句话引起了白师傅的好奇,并开始向婆婆刨根问底,探寻五毒饼的来历。 “我们做厨师每天恨不能都琢磨新菜品,婆婆这句话等于给我出了一个新路子”,一个主意在她心中生成了:恢复制作五毒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