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节日的礼俗中,往往有许多祈求吉祥和谐的法物、祭品和活动。从这些礼俗中也可窥见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一)端午法物 在端午节日期间,有不少旨在禳除邪祟的物品,通称“法物”。由于人们认为,端午节期间,众毒并生,百病丛生,以为妖邪作祟所致。为确保生命安全,于是以各种法物以辟除之,其中,符咒是最普遍有一种法物。直至近现代,许多地区还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和香草等;臂上系彩丝、身上佩带绣花的香荷包和小角粽、沉香泥印制的香饼和檀香木雕刻的饰物;用苍术、白术、芸香等烧烟熏屋除疫;在小孩耳、鼻、额上抹雄黄;合家吃雄黄酒、蒜子煮苋菜等。一些少数民族也一样,大部分白族在端午节一般都吃雄黄酒、包粽子,挂艾草菖蒲于门上,用百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苗族端午节期间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也有以艾叶扎一只狗形挂在门外的。彝族的端午节与汉族传统的端午节不完全相同,但各家都要喝雄黄酒。喝雄黄酒被认为可以避鬼邪。喝前还先要用手指沾点雄黄在额上点一下。 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五彩丝、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 汉代以后有系五色丝、五色缕系臂的习俗。五色缕又名长命缕、续命缕等,有的则称“宛转绳”、“合欢结”,名称虽异,其法即以五色丝缠臂,或以五色丝结成人像系于臂上。其目的则相同,都是辟邪驱瘟。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直至近现代,北方地区还保留五色丝系臂的习俗。在一些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现象。如纳西族在端午节时,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有些地方的纳西族小孩脚上也要缠彩线。甚至当年新下的小马骒驹小牛等也在脖子缠线或垂穗。“据称其目的是防止虫蛇伤害,去邪保平安健壮成长。”彝族也有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用红黄色丝线拴在手腕和脚腕上,这样可保手脚不受伤痛。直至农历6月25日,才把端午节拴在全家人手上的五色线在火把上烧掉,意为烧除各种疾病。 五色缯又称“五彩缯”,与五色丝、五色缕不同。五色缯为帛,而非丝。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遵生八笺》卷四称:“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辟瘟鬼);合五色丝,系之臂,谓之续命”。文中把五色缯与五色丝分别很清楚,各有功能。五色缯通常缀于胸前以驱 邪,或挂于户牖帐屛之间辟瘟。《事物纪原》卷八:“今世端午以五彩缯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屛之间。” 符咒是古代普遍流行的是镇恶驱邪驱的法物。在端午节期间,不少地区使用符咒,主要施用五色桃印符、五毒符、五时图、五时花等。五色桃印符是盖有桃印的五色符咒。五色书文,挂或贴在门户上,以驱鬼逐魔。《后汉书·礼仪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五毒符”出现较晚,是在唐宋后才出现的。何谓五毒符,《月令粹编》引青齐风俗:“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之,刊布家户,帖之禳毒虫。”原是农民对付五谷害虫的符咒,想必是大有灵验,于是推广至端午。明人吕种玉在《言鲭》卷二称:“今俗以端午日作五毒符与小儿佩之,以辟诸毒。”两书均记述各画一针“刺虫”,乃模拟巫术。“五时图”和“五时花”也属符咒之列。《酉阳杂俎》卷一:北朝妇人“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续编珠》卷一亦有记述:“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傅墨卿诗百炼鉴,从江上铸五时花向帐前。” 以上所列史料,与端午或夏至习俗相关的法物有五彩丝、五色缕、五色缯、五色桃印、五毒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为什么要“五色”、“五彩”、“五时”等与“五”有关的事物呢。 其一,“五色”、“五彩”等不是取其五彩缤纷悦目,五色、五彩等之“五”无疑象征五行,指五方五土,指辟五方之瘟鬼和邪气。 其二,象征五行相生相克,五行说认为,五种事物同时存在才得平衡,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均需要具有五行因素的相互均衡,才能维持均衡和谐的状态,假如缺少其中一个因素,就失去均衡,因而个体或社会就会处于危机和不稳定状态。例如,在传统社会,个人寻求五行因素的均衡,主要是寻求个人姓名与五行因素(金、木、水、火、土)的均衡,也就是采取象征的外在形式,即在个人的名字上加上所缺的因素,如个人的五行因素中缺木者,取带有“木”字的一词或两词为名;若缺水,则取带有“水”的词为名;其他金、火、土亦同。 其三,象征灭五方之虫害。夏至后,各类虫蛇十分活跃,有些害虫蚕食五谷作物,有些则螫人致病甚至致死。为防止毒虫危害作物和人,世人拿五种害虫做代表,象征五方,并照依“似因生似果”的模拟法术原理,作为符咒,画针刺五种毒虫图案作为符咒,便可直接消灭虫害的威胁,或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其四,数字“五”在五行中,在方位上属于中央,在五行中属于“土”。因为,在五行的象征系统中,1-10的数字也分别赋予五行属性: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而端午和夏至主要是祭地、祭土的节日,以五彩丝、五色缕、五色桃印、五时图和五时花等作为象征物或辟邪,也完全符合五行的要求。 (二)端午食品 传统节日中有许多食品,看起来很一般,但却蕴藏深刻的含义,从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 1、粽 粽子是端午节最普通的食品。粽子古称角黍,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据古人说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不少古籍均有粽子是象征“阴阳包裹”。如《齐民要术》卷九和《太平御览》卷八五一无引《风土记》记述,称粽子是:“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其他古籍就有类似记载。 粽子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和冬至节的馄饨(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均为内肉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由此可见,传统节日的各种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2、龟、鸭、咸鸭蛋 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节日又X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麻蓼,……甲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天中记》巻五引《风土记》亦云,除了以菰叶褁粘米外,还“X肥龟极烂,去骨加盐豉?蓼,名葅龟。……龟,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取以赞时也”。端午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龟头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端午与夏至期间,正是阳气盛极之时,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换的临界点,正与“赞时”一语相合。 古代端午节有吃鸭子的习俗。《初学记》卷四引《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初学记》卷四、《资暇集》卷中、《靖康缃素杂记》卷五、《说郛》卷十四、《天中记》卷五,所引亦同。 鹜为家鸭、野鸭。李白《送崔度还吴》诗:“鸡鹜轻贱君。”此指家鸭;陆游《夜兴》诗:“浩浩 醉歌群鹜起。”此指野鸭。 江浙一带端午节有吃鸭子、吃咸鸭蛋的习俗。杭州西湖赛龙舟则有抢鸭子、钱等习俗,即把鸭、钱等物件放入水中,鸭子则会四处游。躲避,钱币入水即沉,很难抢到。福建厦门一带在端午节仍然举行抢鸭子比赛的活动。土家族则也有划龙舟、甩鸭子、抢鸭子的习俗。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鸭子和鸭蛋?为什么划龙舟时有甩鸭子、抢鸭子习俗?这与古代的阴阳观念有关。如前所述,端午节是祭地、祭水,必须用阴性的祭品来祭祀,禽类脚爪为四爪,为偶数,根据古人的分类观念,偶爪类动物属阴性动物,再者,鸭子是水上动物,水中动物一般都视为阴性动物。 另外,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这一说法无疑是后人附会之辞。冬至吃狗肉与冬至祭祀有关?一是狗的脚趾为五趾,为单数,为阳性动物;二是狗象征男性,《国语·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韦昭注:“犬,阳畜,知择人;豚,主内,阴类也。”如前所述,冬至是阳性节日,是祭天祭太阳的日子,所以以狗肉祭祀也符合阴阳观念。 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的端午节风俗今天已不多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