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金荣华]年节的省思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黄涛的博客 金荣华 参加讨论

    年节的省思
    Reflection on Chinese Lunar New Year Days
    金荣华
    JIN Ronghua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
    (Professor with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一
    汉族的传统四大节日,依时间的顺序,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些节日在全国各地的庆祝方式、细节不尽相同,但核心活动是一致的。先以中秋节来说,民众过这个节日的最具体行为就是吃月饼①,其次是赏月,至于是否当晚一家团聚,共同赏月,已不见强调。
    关于端午节,各地民众过这个节日的具体活动是包粽子和吃粽子,其次是龙舟竞赛,至于挂菖蒲、带香包已经式微,戴艾蒿和饮雄黄酒则更是知者不多了②。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坟祭祖,以及宗亲会聚。至于踏青折柳 ,则只是文献上的记载了。
    年节的活动比较多,除了打扫房子以外,大家十分重视的是前一晚的全家吃团圆饭,在外地的家人会不远千里尽可能回家来共过除夕。其次是替孩子添新衣、贴门联和放爆竹。还有就是逢人道恭喜、说吉祥话。
    二
    汉族的这四大节日,都是在农业社会里形成的,也都是长期在农业社会中传递不息,以迄于今。然而,在20世纪中叶以后,海峡两岸都或先或后开始工业化,人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在改变,对于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民俗节日也产生了影响。
    仍是先说中秋节,它原是以月饼为标志的节日,吃月饼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活动。可是在现代厂商的操作下,不是中秋也可以吃到各式月饼了,各式各样的圆饼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而象征月圆人圆的圆形月饼也有做成方形的了。至于赏月,对于住在城市公寓或大楼里的民众,住所能有个小阳台已是奢求,遑论阖家赏月!而凭窗遥望,也未必见月。在台湾,年轻人或是呼朋引伴,骑机车去郊区或空旷之地,名为赏月,实是烤肉。而烤肉又是一般年轻人结伴郊游时的常见活动,与中秋节没有任何意象上的联结。
    端午节的原意,应该是提醒大家加强环境卫生和做好个人保健。农历五月,时属初夏,是各种病菌滋生和蚊蝇繁殖的季节,艾蒿和菖蒲都有香气,也都有药用价值,农家常用以防蛀虫。戴艾蒿和挂菖蒲,都是除浊消毒之意;让小孩配带的香包,大致是以雄黄、苍术、白芷、丁香等物配成,也是去邪驱瘟的用意。现在卫生教育日益普及,卫生习惯也普遍养成,端午节的原意日渐淡却,重点活动乃在粽子。虽然现在在市场上不是端午也可以买到粽子,但吃粽子总是过端午节的象征。而且,端午吃粽子和中秋吃月饼一样,社会虽工业化,这些习俗不会改变,到时糕饼等相关从业者,自然会不断提醒民众,以提高市场需求。
    龙舟竞赛原是临水乡镇难得有的团队体育活动,但今天多半是相关单位临时组队的应时之举,平时没有练习,比赛时缺少观众。实际上,这种团队的体育竞赛,久已被日常的各种球类活动所取代。
    清明节的扫墓祭祖,实质上应该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形式上的变化恐怕难免。工业化社会里的个人或家庭,必然是在工作单位的所在地居住,距离祖坟所在地过远,则也只能遥祭致意。
    过年的活动比较多,但有许多项目已渐渐显得不怎么重要,不成为独有的特色。例如现在纺织业和成衣业都发达,相对于一般人的收入而言,添件新衣不是难事,也不必等到过年,而过年添件新衣也未必有特别的喜悦。贴门联则仍是过年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较有规模的事业单位会在年前大量赠送顾客春联,也有助这项习俗的持续流行。
    在远地工作者赶回家乡吃年夜饭,迄今仍是深入人心的习俗,两岸皆是如此。在台湾,以台北市来说,春节前的返乡车票和机票总是一票难求,高速公路上的车潮也总是一年中的最高峰,甚至要有载量管制,私人轿车要坐满一定的人数才让开上公路。大陆的情形更是惊人,内陆乡镇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人,动辄以百万计,春节前的返乡和春节后的返工,是所谓的春运,春运始终是负责交通之各个大小单位规划又规划的大事,也是赶着返乡过年者的大事,而这件大事,也是相关人员非常辛苦的事。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习俗将来会不会有点松动呢?
    有一位在广东四会开设鞋厂的台商,他厂中的员工将近两万人,多半是从西南几省招募来的女性作业员,年龄平均不到二十岁或是二十左右。每年春节返乡,交通问题总是使厂方头痛不已。前两年与员工沟通,春节前返乡改为春节后分批返乡,交通不拥挤,路上舒服些,工厂也不至于一下全空,作业停顿。员工赞成,于是成为定例。
    三
    在过年的一些行事中,有一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就是说好话、说吉祥话——恭喜对方,祝福对方。不仅大人们这么做,也教导孩子们这样做。
    说好话、说吉祥话是一种“礼”,“礼”是相互尊重、促进和谐的行为准则,但是它也必须出自真心。所以,如果在一年之始,奉行“说好话”的时候,再以“存好心”为衬底提示自己、教导孩子,那么这项优良的习俗应该更能显示一种态度上的真诚。
    然而,“说好话,存好心”只是个人的修养,也只是语言和态度的表现,一个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进步社会,对个人能无私地做一些有助于他人的事,是有所期待的。那么,在“存好心”的底子上再提示“做好事”,把“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串成一线,是否会让过年说吉祥话的优良习俗更扎实些呢?
    注释:
    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义.”
    ② 马元泉《绍兴的端午节》: “在家门口悬插菖蒲、艾、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以避邪驱祟.” 洪以瑞《蒲江的端午香包》: “端午节这天, 蒲江城乡一带还特别流行纸折香包, ……长辈们用五色线(叫长命缕)缚上香包和香袋, 挂在孩子的胸前, 香气四溢, 沁人心脾.” 莫高《杭州的端午节》: “杭谚说: 五月五, 雄黄烧酒过端午. 是日, 以雄黄调和烧酒, 人人各饮少许, 称为饮雄黄酒.” 见: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浙江民俗大观[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唯此书有两册, 封面和版权页完全一样, 无上下册或第一第二册可资分别. 上述三文分别见于一书之第37及39-40页, 另一书之第45-46页.
    ③ 踏青, 谓春日郊游, 亦以之称清明出游. 折柳: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至清明带柳者, 乃唐玄宗三月三日褉于渭水之隅, 赐群臣柳圈各一, 谓戴之可免虿毒.” 又, 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 “清明日, 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 斯时柳芽将舒, 苞如桑椹, 谓之柳苟. 谚云: 清明不带柳, 死后变黄狗.” 案, 民谚亦有云“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