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专稿:春节──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郑巧 吴婷 刘魁立 参加讨论

      节日记忆或面临“失忆”
    无疑,中国的节日传统异常丰富,构成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宝库。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道,“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不仅仅是经济,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也是在为人类传承共享的文化财富,为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
    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传统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正逐渐形成社会的焦点,尤其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社会流行文化。冯骥才就曾表示了对节日文化淡漠的担忧:“我们虽是一个节日的大国,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迈进,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受到了较大冲击。快节奏、高强度、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流程,极大地聚焦于个体的生存空间,个体的情感体验被无限放大,而与家庭、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种联系则被渐渐忽略。在这种大的时代境遇中,作为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节日传统也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就对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工业文明转换,人们对节日的看法,人们的节日观念也会随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也在国际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随着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些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不存在了,这样的节日慢慢地就会被淡化,甚至被忘记。”
    与此同时,商业炒作的因素也不可小觑。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系主任马成龙就对记者表示,“今天是西方情人节,明天是七夕……鲜花、餐饮价格都高于平时,不买又没面子。所以商业利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如马成龙所言,“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称为‘传统’,更谈不上‘文化认同’”,但传统节日在市场上的失落、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话语在市场上的流行,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们对民族传统的记忆。
    刘魁立也对记者表示了这样的忧虑,“曾几何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好像被遗忘了,甚至有一段时间遭到贬斥。这期间外国文化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国家的强势经济使他们的文化也变得强势起来。强势的文化,会成为一种时尚,被许多人所追逐,追逐久了,就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多方努力传承优秀节日传统
    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国家和政府在恢复与重建传统节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作出了多种努力。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强调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仅有此显然不够。”在刘魁立看来,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参与,只有深得大众认可,并在日常习惯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这种文化自觉不是国家一厢情愿式的倡导,而需要内化为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自觉去维护,去深入发掘、保护和传承春节优秀文化内涵。
      正如美国威灵顿基金会董事长Sharon Crain对记者所说的,一个国家可以出很多书,介绍本国的节日或相关情况,通过图片、文字等各种方式,使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具体的实践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特别是家庭成员或者说家长的身体力行才得以被一代代习得并延续下去,孩子们往往是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的实践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才更深刻地了解某一节日的特殊含义,并继续传给他们的孩子。无论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里,还是美国这样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里,这一点都是一样的。
    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历史稳定性,但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它的符号象征的内核不能丢,”萧放在记者采访中多次强调符号的重要性,“有意味的文化是需要象征符号的,而不是直观的表达,仪式就是节日的象征符号之一。我们要恢复节日的仪式活动,让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解释、操练和表演过程中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所以说仪式也是记忆的一个过程。”
    当前,面对现代信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节日传统的延续发展还是遇到了仪式复杂、活动单一、不被年轻人认同等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传统节日回归生活,也许还需要艰辛的探索。但无论如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