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可以有新的变化 刘建新: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系主任 回家过年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刘建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过年情结是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表现,春节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大节日,是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最好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期盼,来体现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过年情结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刘建新是东北人,来珠海已经将近20年,女儿在国外念书,今年春节不能回来,刘建新对此表示理解。“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可以有新的变化。”刘建新认为,过年不应过分拘泥于形式以及时间或地点的限制。 “欢迎北方的父母来南方过年。”刘建新说,“回家过年的‘家’,不是指你家庭住的那个地方,而是指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家庭成员,大家都能聚在一起的那个地方。”只要是和家人在一起,无论是旅游还是吃饭,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外地,都是过年。“你可以忙,忙个一年两年都不回家过年,父母能理解你在外拼搏的无奈,但是如果你一直忙,五六年都没能和父母家人一起过年的话,那就要注意了。” (姚幸娴 整理) 过年回家就是要还“人情债” 李业兴: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导师。 李业兴认为,过年回家除了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机会外,对很多人而言,还有可能是一项任务。中国除了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之外,老乡、邻里观念也很重,这是受以前社会宗法制度的影响。因此就有“人情债”一说,过年回家要和所有亲戚拜年,也就是要还“人情债”。“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更加重了返乡者的经济压力。我出生在广东阳春,尽管已经在广州十八年,但每年都会回去过年。因为出生农村,对这种附带还人情债味道的过年方式深有体会。据了解,不少在外的打工者如果收入一般,除了旅途费用外,通常他要花的人情费要比留在农村的人多,能花掉他一年积蓄中的很大部分。 李业兴认为,国人回家过年的观念将会越来越淡。中国的社会经济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这就导致了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节日形式。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都是以社会为单位,在公共场合进行,这和国家的市场社会有密切关系。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把养老功能逐渐转交给商业机构和政府,中国过节的方式也有可能向以社会为单位的方式过渡。同时,邻里观念的淡薄也会催化此过程。 (唐翠萍 整理)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