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发现,在河南及其周边的中原地区,有大量古典神话结合民间信仰广泛流传。它们与地方风物、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张振犁把这一发现命名为中原神话,并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与长期研究。 中原神话的发现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学术界在感慨古老神话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中原神话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还是后来由文本回流而来的?怎样看待它的学术价值? 1991年和1999年,张振犁分别出版了《中原神话流变论考》《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两部研究著作,从神话学和上古史的角度对中原神话进行了研究。学界肯定了他的学术贡献。但是,对于他没有充分辨析中原神话就直接将其作为原生神话甚而信史来使用的做法,学界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在方法论上不能成立。 辨析中原神话的神话学价值,说清楚中原神话是否是上古神话的遗存,须有横向的、与之相关的、同时代的材料做比较。虽然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族源关系,中原文化对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有辐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获得有价值的认识,但这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事情。这要求研究者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语言、神话、历史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并且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精湛的比较研究方法。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些要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在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比较视野,多为就事论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学术影响。可喜的是,这种情况在今天发生了改变。近一二十年来,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在本民族神话和史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同时精通本民族和汉族的语言、文化,对于国际学术的现状也了然于心。他们在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的比较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进步,为我们打通了一条前景广阔的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举例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在研究苗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盘瓠神话后发现,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盘瓠神话为苗瑶图腾神话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在南方其他语系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盘瓠神话,且不是所有的苗族支系和瑶族支系都流传着盘瓠神话。属于不同语族的民族亲缘关系比较疏远,这说明盘瓠神话可能是由外部传入的。从语言学角度看,苗瑶语系的“盘瓠”一词具有汉语来源,过去学者一直讨论盘瓠与盘古的关系,吴晓东在其文章中进一步阐释了两者的语音演变。盘瓠神话中的一些人物和概念是过去中原王朝特有的,从未在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出现过,这说明盘瓠神话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可能性比较大。盘瓠神话在中原地区也有流传,张振犁的《中原神话通鉴》中,就收录有好几篇盘瓠型神话文本。自古以来,中原汉族先民大量南迁,盘瓠神话最有可能源自中原地区,由南迁的汉族先民带到南方,被当地接触汉族较多的少数民族接纳,并成为这些民族牢固的信仰。可想而知,盘瓠神话传入的历史很久远。 吴晓东的另一篇文章中对盘古神话进行了论述。盘古神话源于人祖起源神话。中国的盘古神话表达了世界由阴阳二气衍化而成的世界观,印度的梵天创世神话表达了神创造世界的世界观,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世界起源想象。伏羲、盘古、盘瓠在语言学上具有相通关系。从以上观点和盘瓠神话起源于中原的认识,不难看出盘古神话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语言学被认为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证研究工具,吴晓东在神话研究中大量使用语言学方法,这让他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盘古神话在我国典籍中出现的时间较晚,三国时才首次出现于徐整的《三五历记》中。有人就此推论,中国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的梵天神话,还认为中国没有创世神话,汉族文化中缺少对世界本体论的想象。张振犁通过对中原神话的研究,坚持盘古神话中原起源说,但这一观点还需要更多的旁证支持。吴晓东对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给予了中原神话研究重要的支持和启发。 总之,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激发了中原神话研究的思路,两者的交流互鉴,可能造就一条精彩的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