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怎样过年才有“味道”?中大发起岭南春节习俗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南方新闻网 2007-02-17 09:2 记者 郭珊 参加讨论

    “现在过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很多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刻挖掘,使得过节越来越流于物质形式表面。中秋、端午逐渐沦为‘月饼节’,‘粽子节’!”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发出一番感叹。
    日前,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分头奔赴海南、广西、广东各地,展开一项关于岭南春节习俗的大型调查,与此同时,一场关于过春节“年味”浓了还是淡了?春节怎么过才“有味道”的讨论,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年味”是浓是淡各有说法
    今年春节前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又奔赴海南、广西、广东各地,进行一场名为“岭南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型田野调查。
    据参加者之一、中山大学教授蒋明智透露,该项调查是国家教育部今年重大科研项目之一,调查的发起目的即如何通过整理搜集岭南各地春节民俗,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一些专家指出,“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坚定不移的一种信念,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一个永远的心结;年俗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一根无形纽带。然而,到今天,经历商业化冲击,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年俗已变得面目全非。尽管流行围着“春晚”过年,时兴手机短信拜年,但“年味淡了,钱味多了”成了越来越多人对春节的感叹,甚至年轻一代已不知道怎样过年了,年俗离我们渐行渐远。甚至有人提出,传统春节习俗已经到了“亟待拯救”的危险地步!
    不过,仍然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年味越来越淡”一说持不同意见。
    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叶春生就指出,从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到手机拜年、出门旅游,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便利,老百姓的过年方式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这也令传统佳节从本质到外在都焕然一新。从多元化这个角度上说,“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浓郁。
    提取春节年俗“文化因子”
    既然过年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那么怎么过年才能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呢?蒋明智表示,人们觉得年味淡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巨大变革,导致民俗日益消逝,过去包含在传统春节习俗中的文化记忆被淡忘了。因此他呼吁,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民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对各地年俗进行普查、记录、整理和研究,提取出春节本真性年俗必不可少的一些“文化因子”,如扫除、吃团圆饭、压岁钱、守岁等,让这些民俗在民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让传统文化之脉薪火相传。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的呼声日渐高涨。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还受中国文联委托,完成了一份正式报告,呼吁春节放假从农历大年二十九开始,这份报告将在今年3月份提交全国两会进行审议。对此,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指出,在我国现有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外,广大民众认为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深厚历史根基的一部分节日,常常没有安排休假时间,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群众对传统习俗的疏远和遗忘。如何有效利用公共时间资源、完善节假日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春节年俗,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还建议地方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年俗活动的组织,利用春节假期,开展舞狮、舞龙、猜灯谜等各种民俗竞技和娱乐活动,让过年方式在新旧交接的过程中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不断推陈出新。 (编辑:栾春晖)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作者:记者 郭珊
    ·延伸阅读·
    春节习俗调研
    

    作者:admin    来源: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06-8-28   
    2005年底到2006年初,我中心走进广东,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区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对这些省区20世纪以来春节习俗历史变迁图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山歌与春节
    作者:刘晓春
    2006年春节期间,因为调查客家山歌,正月初五我便去了梅州,在梅州的几个县市走马观花,重点调查了兴宁市职业山歌手钟柳红以及梅县松口山歌协会。总体上感觉,从春节期间民间山歌手的受欢迎程度看,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客家山歌,在梅州地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走进雷州:店前十村的“穿令”仪式
    作者:刘兴东
    “穿令”动作的结束并不代表整个穿令仪式的结束,它只是游神活动的一项基本程序的完成。在神轿之上,“神僮”还要接受狮子和游龙的跪拜。然后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耸立于神轿之上,让村民们将他同神像一起抬着,走村串户,接受不同村落民众的顶礼膜拜。直至完成整个游神过程,才会将“令杆”拔出。
    今天的广州人如何过春节
    作者:黄晓茵
    广州人的春节,古老又年轻,既有对传统年味的沿袭,也体现时代的气息;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禀赋;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活泼多样中充满南国水乡浪漫情调。
    走进雷州:夜探瑚村“拨火堆”
    作者:刘兴东
    在广东雷州半岛的乡下,许多的村落还一直保持着一种传统而古老的庆祝元宵节到来的神秘祭祀仪式,那就是“拨火堆”活动,在其他的村落也还有别样的称法,有的叫“排火场”,有的叫“过火堆”等。
    2006东莞春节的田野报告
    作者:阎江
    东莞,一个中国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体现在整个社会结构阶层的巨大断裂,体现在农业文明与城市工业文明的鲜明反差,体现在政府国家权力强有力的介入,体现在异乎寻常的对于文化或者说传统的回归、包装。
    2006年这个普通的春节中,在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与东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师生的支持下,对于一个城市春节的进行时展开了田野调查。
    广州世居满族春节习俗调查
    作者:关溪莹
    从移居广州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广州世居满族民众一直在家中过年,除夕夜里,各家都要包“饽饽”(广州满族族胞对北方饺子的独特称呼),待各项应节物品办妥后,即封井封刀,连清洁用的工具也要收藏好,到正月初二才启封使用。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向“祖宗袋”叩拜,然后晚辈向长辈行礼辞岁。
    中原:春节庙会的重生与复兴——河南开封春节祭祖庙会考察散记
    作者:彭恒礼
    春节举办庙会是开封当地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一千多年前开封的春节庙会、灯会就已经形成极其庞大的规模。举国狂欢,通宵达旦的景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民国以后,开封的节庆文化开始走下坡路。建国以后,一度禁绝。
    正月十五看年例
    作者:吕东玉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不过高州人好像不怎么过元宵,相反,在这天有更大的节目:年例。没错,高州的“年例”时间是因地而异的,但无疑正月十五是最多地方搞年例的日子。
    跨越半个世纪的春节回顾
    作者:叶茂
    那时刚解放,过年的很多方式还是沿用了解放前的习俗。腊月二十三开始买灶糖,买汤圆粉子,祭灶,扫扬尘,洗铺盖,制新衣。三十晚上7点左右团年,要先敬菩萨,再吃饭,一般饭桌上有7、8样菜,还是要吃腊肉的,只是比较少。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摆条(四川话,相当于普通话的聊天,编者注,下无特殊说明,括号内皆为编者注),小娃娃就放点小花炮。但那些有钱的放炮要从正月初一放到十五,早晚都要放一次,表示喜庆。那时还是给压岁钱的,一般是两个铜圆。大家守岁到十一二点就睡去了。
    2006年王道村春节祭祖民俗调查报告
    作者:王芳辉
    春节是王道村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他们更习惯于称春节为“过年”或“新年”,前者强调这段特别的日子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后者则突显其辞旧迎新的功能:洗澡、理发、穿新衣象征个体的新生,打扫房子、贴春联年画表示居住空间的更新。礼节往来可以强固亲友间的关系,追怀先人能够延续家族共同的记忆,祭拜神灵则表达出对未知的敬畏与期待。在山东省广饶县王道村,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祭祀祖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