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赤豆粥 即小豆粥,民间以为冬至日食小豆粥可以避邪。早在《荆楚岁时记》中已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的记载,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死于冬至这天,变为疫鬼,他畏惧红小豆,所以于是日做赤豆粥用以厌鬼、避瘟。虽是传说,但从医学角度来看,红小豆确有清热解毒、消肿、通气、止吐等功效。冬至日,各地普遍食小豆粥,或称“小豆糜”;浙江嘉兴人于是晚吃赤豆糯米饭。 4、其他米食、面食 (1)米糍。 (2)粽子。 (3)年糕。 (4)荞麦面、荞麦饼。 5、羊肉 6、鱼生 7、米?(米簽)、菜包 8、其他食品 冬至日,在晋南地区盛行熬油菜根米汤喝。江苏昆山人习惯吃一种“安乐菜”,以青菜、山芋和栗子合煮为饭,以示合家老少共庆一年安乐。 在江苏海州,冬至日必吃煮熟而不焦的食物,说是可保明年的庄稼不得黑穗病;中午煮食老瓜(即南瓜),俗谚云:“过冬吃老瓜,不寒手脚不生冻疮”。扬州人则是吃夏天摘的南瓜,认为吃了曾受暑气的瓜果可御冬寒。 在江苏徐州,冬至吃冻疙瘩,是一种形似猫儿的水饺,俗称“猫耳朵”,谚云:“吃了冻疙瘩,不生冻疮疤。” (二)宴饮 冬至日,各家举行家庭宴会,准备丰盛的酒食,叫做饮“冬酒”,江苏苏州称“节酒”。在河北南皮,人们拥炉会饮,称为“扶阳”。宴席之上,必要喝酒,既是为宴饮助兴,也带有暖身子的作用。 冬至日的家庭宴会,和年夜饭一样,讲究全家团圆。一般而言,妇女不归宁,已在娘家的也要在这天赶回夫家(或说在娘家过节不利于公公)。在广西平乐,冬至日禁止归宁,各家制糕饼、具酒食,叙家庭之乐,不请外宾;冬至节后一日,父母派人迎嫁女回娘家,或不迎而自归,称“吃隔夜节”。而在河北地区和山东济南、临沂等地,妇女惯于在冬至日回娘家。 除了自家宴饮,有些地方也以招集亲友宴饮为乐。在上海、江苏,里巷会饮,多取出新酿白酒畅饮,称为“分冬酒”。在广东花县、东莞等地,冬至若遇风寒,多设“骨董羹”宴客,也称“边炉”,即生起暖炉,将鱼、肉、蚬、菜等放于锅内混煮,人们围炉环坐而食,称作“打边炉”。 (三)特殊饮食习俗 冬至日,北方地区有“蒸冬”的习俗,即蒸食面食,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唱道:“蒸冬蒸冬,扬场有风。” 台湾地区有冬至日“补冬”习俗,即为使身体适应寒冷的气候,需要多补充营养。 在江苏苏州,注重养生的人于是日饮乳酪,服补剂以固体气。 (四)食品加工制作 1、舂米 南方地区多在冬至日舂米储存,称作“冬舂米”,说是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粞,减少损耗;而且这天舂出的米经年不蛀、久不变质。 2、酿酒 全国于冬至日酿酒的地方很多,所酿称作“冬酒”。 3、腌肉、腌菜 民间多在冬至宰猪腌肉,留备过年所用,据说此日腌的肉,不流油、不腐坏,而且特别香嫩。 冬至日的腌菜习俗,如江苏地区惯于冬至日腌酱瓜。在浙江杭州,例以“冬至”为所腌菜的开缸之日,先祀而后食。 (五)饮食禁忌 冬至日的饮食禁忌,如福建地区各家普遍在冬至日作米丸,但在福建漳浦,有丧之家不作米丸。 在江苏,俗信祭过祖先的菜宜回锅重热,否则吃了会丧失记忆。 山东地区普遍于冬至日饮酒,临邑人冬至亦饮酒,“仿古之岁余八蜡,但戒勿醉,不及乱”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