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萧放的博客 萧放 参加讨论

    首先,我们比较中韩岁时节日的架构,看中韩的岁时节日的主干是否重合或偏离。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帝京岁时纪胜》与《东国岁时记》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当时中国的岁时节日分布情况,《帝京岁时纪胜》以京城岁时为记述对象,北京岁时节日既有北方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节日具有代表性。北京正月有元旦、立春、初八祭星日、初九天诞日、上元、燕九、填仓等节,二月有中和节、龙抬头日、花朝、道诞、观音会等,三月有清明、蟠桃宫庙会、东岳庙会,四月有立夏、四月八日浴佛会、碧霞元君庙会、药王庙会,五月有端阳、夏至,六月有六月六日,七月有立秋、七夕、中元、地藏会、八月有中秋,九月有重阳,十月有寒衣节、下元节,十一月有冬至,十二月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等。《东国岁时记》以朝鲜岁时为记述对象,其岁时节日分布如下:正月有元日、立春、人日、上亥上子日、卯日巳日、上元,二月有朔日,三月有三日、清明、寒食,四月有八日,五月有端午,六月有流头、三伏,七月有七夕、中元,八月有秋夕,九月有九日,十月有午日,十一月有冬至,十二月有腊、除夕等。从中韩岁时节日架构看,基本重合,但也有部分偏离。从主干节日看,元旦、立春、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双方一致。由此可见,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中韩岁时节日遵行夏历,享受同一节日体系。但中韩岁时在节日形态上也有部分差异,其一,中国的岁时节日重视庙会活动,从北京、苏州的岁时民俗记录中都能看到,春夏秋三季都有以祭祀庙神为中心的节日活动,人们以赛会作为人群集合的形式。韩国也有类似节日庙会活动,但不常见。韩国岁时节日更重视家庭祭祀与村落娱乐活动。其二,中韩节日分布与节日重点有局部差异,虽然中韩都重视元旦、清明(或寒食)、端午、中秋四个节日,但二者有程度差异,中国将其视为四大节日,四大节日作为民俗活动的重点,复合了许多节俗内容。韩国强调四个节日的祖先祭祀仪式活动,并没有把它们全部作为民俗大节。韩国节日中,上元与四月八日是两个节俗活动丰富的节日,此外,六月的流头节是地道的韩国节日。
    其次,中韩节日习俗的比较。中韩岁时节日形态大同小异,显示了中韩文化的密切关系。但要真正理解中韩节日文化特性的话,还需要对具体节俗进行分析,从节日主题与烘托主题的节日要素中,我们才可能真正进行文化理解。我们不妨以上述两书记载的重要节日民俗作一比较:
    元旦,中韩并重的社会大节。清代北京元旦,爆竹四起,朝廷百官上朝,庆贺元旦。士民之家,穿戴整齐,“祀神祀祖”,“阖家团拜”,然后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节日饮食品种丰富,以贵重、稀见美食为尚。拜年客,即使不是至亲,也要奉上节酒三杯。“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元旦节庆气氛浓烈。⑦李朝韩国元日议政大臣率百官“诣阙新岁问安”,奏上恭贺笺文,各地地方长官也要今笺文与地方物产来京师参班恭贺。京城百姓到家庙祭祀,称为“茶礼”;男女年少卑幼皆着新衣,称为“岁妆”;出门拜访亲族长老,称为“岁拜”;人们招待拜年的时令食品,称为“岁馔”;姻亲家妇女互相让身着鲜艳衣服的年轻婢女上门,“问新年平安”,称为“问安婢”。年节食品有粳米粉饼作的“饼汤”,饼汤为新年祭祀待客必不可少的年节食品。图画署画寿星、仙女、值日神将图,献于公家,也相互馈赠,名为“岁图”。宫廷、百姓都贴钟馗等画像,“以辟邪瘟”。闾巷墙壁贴鸡虎图,作为新年禳灾之物。当时韩国有人生九年就进入三灾之说,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多慎忌之事”。因此这些人新年时要在门楣上贴三鹰以禳之。此外还有听谶、烧一年中掉落的头发、防夜光鬼等。从当时韩国新年节俗看,韩国新年礼仪较中国隆重,信仰禁忌较中国浓烈。如果从仪式的角度看待中韩新年的话,中国人是在热烈的气氛中欢快地度过;韩国人则谨慎、认真、小心地度过这一特殊时间,有种种避忌心理与行为,当然也有庆贺,但这种庆贺没有中国人那样的世俗的放纵。如果要解释这种不同,我想应该是国家民族文化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很多方面保持了中国古代的节俗特性。
    上元,中韩重要节日。清代北京上元,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赏上元佳节。”城市张灯,则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晚通宵不熄。妇女群游,走桥摸钉,度厄祈子。元宵节的杂耍百戏,花样新奇多变。“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螯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系拽而行者,狮象羚羊,骡马轿辇。前推旋斡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蒙儿,舞龙灯,打花棍,翻?斗,竖蜻蜓”等等。⑧张灯、观灯、放烟火、游戏、吃汤圆是中国人上元节的主要节俗。清代北京尤其重视元宵的娱乐。19世纪初的韩国上元节给人的印象是祭祀、祈年、消灾、保健、占卜等严肃、隆重的内容。我们不妨选看其中几则:药饭供祀;乡里人家屋旁竖禾积以求丰年;男女年值星命相冲者,在上元前夜初昏弃铜钱于涂以消厄;男女幼少者自冬佩小木葫芦,在上元前夜半偷弃于道,也称消厄;清晨嚼生栗、胡桃、银杏等,祝曰:“一年十二朔,无事太平不生痈疖”;吃晒干的瓜、茄、萝卜等,说可防止暑热之病;儿童放风筝,在风筝背面书写家人姓名“生身厄消灭”,黄昏时割断其线,放走风筝;初昏时持炬登高,谓之迎月,以先见月为吉,并以月色与月出时的轮廓厚薄,“占四方年事”。元宵都城原有士女倾城而出听夕钟,然后踏桥的习俗,但在此时已经停止。祈求丰年的石战之戏,壮观激烈,其他还有车战(独轮车分队相斗)、葛战(类似拔河)等均为祈年之俗。⑨从韩国上元节俗中,我们看到韩国人保留了朴素的生活生产民俗内容。从上元节俗看,韩国的岁时民俗文化传统与中国岁时文化传统有较大差异。比如中国元宵张灯、观灯习俗自隋唐以来就成为元宵节俗主干,而韩国上元节俗并没有强调这一点。⑩韩国上元节俗更多地表现为岁首时节的祈福禳灾,无论个人的消灾,还是以争斗形式出现的集体性占卜年事活动,都生动地表露出韩国人祈求平安的心态。中国上元同样有祈福内容,“天官赐福”,但人们除了踏桥、摸门钉等外,很少有主动去规避灾祸或祈求福祉的民俗行为,人们更多地以户外嬉戏游乐的形式消费良夜今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