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蒋蕾/荆宏]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蒋蕾/荆宏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对满族关姓家庭萨满祭祀活动的全过程作了真实的记录。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采访,了解到萨满祭祀活动的程序、规则和诸多禁忌,以及满族家祭活动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阐述了满族萨满祭祀对祖先的英雄崇拜,并揭示这一活动对族人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关键词] 满族关姓;萨满祭祀;程序特征
    [中图分类号] K892.2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6-0096-07
    

    2003年11月28日至30日三天,我们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伊兰岗村参加了一次颇为完整的满族关姓家族的萨满祭祀活动。
    伊兰岗满族自治村濒临宁安市郊牡丹江畔,主要住着满族关姓家族,其满姓瓜尔佳氏,正黄旗,现有200多人口,在这里居住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先祖尼雅哈那,曾随努尔哈赤征战。为崇敬祖先的功德,这个家族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举行萨满祭祀活动。满族关姓家祭从1946年取消,直到1993年才逐渐恢复。关姓满族家祭历时三天,基本程序是:第一天晚上“星祭”;第二天白天祭祖,晚上“背灯祭”;第三天上午祭天,下午“换锁”。这是一次原生态的满族祭祀,既保持了古朴的形式,又有关姓家族独特的个性,是我们研究萨满文化的难得实例。
    现将该家族家祭实况详述如下。
    星 祭
    整个祭祀是从“挂草把”开始的。28日中午1∶30,在伊兰岗村满族文化室的院门前,关姓家族的穆昆达(族长)关君泰用绳子将一束红线绳扎着的谷草拽着,挂到高高的杆子上。整个祭祀的象征意义由此展开——这个“草把”将在祭祀结束后烧掉或扔到牡丹江里,以此宣告家祭的顺利结束,以祈祝吉庆有余的新的生活的开始。
    据传,每次家祭时,都会恰逢一场大雪。我们去的这一次也不例外,祭祀活动刚刚开始,天空中就飘起雪花,颇有点神秘色彩。
    伊兰岗满族文化室的院子里,人越聚越多。他们中有本村的关姓族人,也有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外地、外村赶回来的。他们在院子里见了面都相互打招呼,岁数大一点的还依老礼拱手作揖,辈份小的遇上长辈还要摘帽行礼。文化室外墙上贴着一张“观礼须知”,上面写着:“凡前来观礼的人们,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拿鞭子,不得穿戴孝服进入本院;凡进入文化室观礼的人们,如果正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男人请脱帽,女人请摘下头巾,同时不得打闹和大声喧哗,不得讨债……”不许吃狗肉,不能戴狗皮帽子,是因为满族人认为狗在祖先巡猎时有功。
    这个祭祀的场所——伊兰岗满族文化室,是关姓族人的共同财产。他们于2002年11月筹集了3万余元建成,共有两间房屋,130平方米。这两间房中,一间较大,有70平方米,像一个“祭祀大厅”,祭祀时搞仪式、跳舞都在这里,约可容纳100人。旁边是个60平方米的套间,外间是厨房,用于做祭祀的供品和族人的晚餐,里屋有一铺炕,既可以供族人休息,又是祭祖时展开祖先画像的地方。在文化室里,祖宗匣子、族谱高高地挂在墙上,沿着墙修了两扇木门,上面雕刻着关姓先人的生活图景。平时木门关着,只有祭祀时才打开。这天下午,“挂草把”之后,穆昆达关君泰和大萨满关云泰就将两扇木门打开了,直到第三天祭祀结束,木门才关上。木门两侧挂有“蒸尝百世,俎豆千秋”的条幅。文化室的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功德榜”,上面详细记录了所有族人捐款的数额。 
    祭祀是族人们最快乐的日子。祭前,凡本姓人不论是萨满还是族众,均可系上腰铃,上场打神鼓、甩腰铃共舞。神鼓声和腰铃声开始在祭祀的“大厅”里响起,男萨满们穿上了长衫,女萨满穿上绸缎的旗袍、头戴花饰,像节日一般热闹。
    虽然“星祭”要等到晚上才进行,但整个下午“文化室”里都很热闹。神鼓被敲响了,许多族人都挂上腰铃到场地中间伴着鼓点舞上几圈。腰铃是在一张粗大的兽皮上用皮绳穿着五六十只手掌长的铁制腰铃,用皮带系在腰间,足有15公斤。披挂上这套沉甸甸的腰铃,萨满们和族人们却都举重若轻,他们手持“抓鼓”,边击鼓边舞蹈,和着鼓点甩腰铃,前进后退,腰铃舞得很欢。舞着舞着,有的萨满就进入一种“痴迷”状态,有的微闭双眼,沉浸其中。铁铃碰撞出粗犷豪放的金属声,再加上神鼓打出的急切、激越的鼓点声,使人一下子仿佛置身遥远的古代山林,神秘感油然而生。在这个百余平方米的祭祀场地里,每个人都感受到强烈的原始意味。萨满舞蹈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象征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人与神、世俗与神话世界融为一体的境界,表现了北方先民的原始本能和超越自然的愿望。
    下午2点半,祝祭农神乌忻贝勒的祭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始。三位头戴粉色头花的女萨满手捧着三盆江米、水、木槽走进祭坛。她们站在祖宗神龛前面的空地上,在腰铃声和神鼓声中开始“淘米”和“镇米”。把米淘好,在米中插上几支筷子,“镇”了起来。又过了约半小时,女萨满将米拿到厨房蒸了起来,这叫蒸米。下午4点,蒸熟后的米被拿到祭祀大厅。热气腾腾的米放在石板上,大萨满关云泰和穆昆达关君泰开始亲自用木槌捣了起来,最终把蒸熟的米做成“打糕”。打糕被摆进碟里,成为供品。“镇米”的仪式完毕,献享开始。首先由族中两位女萨满甩着腰铃舞,咏唱神歌。此时,再不准别人随便系腰铃跳舞,祭祀非常庄严。
    下午5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关姓族人们在大萨满的率领下,挑着灯笼捧着祭品去村口的大柳树下进行“星祭”。星祭是对自然的崇拜,它表现了满族人对于“北斗”、“北极星”的尊敬。这天夜晚,满天星斗,族人们向夜空中的那丹纳拉乎、蒙温乌西哈、图门乌西哈等星辰行祭祀礼,感谢上苍的保佑,使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参与整个活动的人很多,但井然有序,来去的路上都悄然无声,族人们神情庄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