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论文· 在中国大陆,有关七夕牛郎织女传说的祭拜风尚,随文明以降至今日,大多成为文献记载的旧时风景,当代已不多见。可是,我们中日浙江沿海民俗志考察团,近年在浙江温岭石塘箬山田野调查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今天仍在盛行的,与七夕祭拜风尚相连而又别具一格的遗存——小人节。该习尚仅流行在石塘镇渔民风俗圈内,当地有民众以为,它是从福建惠安及台湾传过来的。经过两年实地的多次的调查考察和历史文献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以为这一习尚是我中国大陆,古代七夕祭拜七星娘娘遗风在该地特有生态环境中的滥觞和变异,其间传承了中国大陆自元以后几乎已匿迹,宋代京城特有的渗有印度异域文化因子七夕习尚。这一宋代民众爱情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历经千年而在偏远的渔村得以保存,并由对男女浪漫情感的朝圣,转向对爱情的结晶——小孩未来的美好冀望,对于我们认识节俗文化生命的衍化,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播和建设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拜特色 温岭石塘镇今天以其中国21世纪第一缕曙光诞生地和盛产海鱼而闻名于世。其若山东兴村,本名“打班岙”,20世纪60年代前与石塘一起还曾是一个与的温岭隔海相望的小岛。后在石塘西侧筑堤围海晒海盐,海水退去,渐与大陆连成一片。现有4千多住户,2万7千余人口。原住民,大多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沿海迁移过来的渔民。 七夕是中国流传广泛的传统节日。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石塘地区却流行着与上述中国广大地区不一样的七夕习俗。其祭祀的名谓、形态、内涵,方式、目的奇异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族群特色。据对石塘若山东兴村陈琦(男29岁 制作人)、骆业生(男 70岁 制作人)、陈其富一家(男 66岁 制作人兼祭祀人)、(梁翠琴 女 42岁 祭祀人)、梁财庆(男 47岁 制作人)等人的调查,陈述如下: 1.节日称谓 七夕,当地民众俗称“小人节”。这一天是1岁到16岁男女小孩做生日的佳节。若山的渔民习尚,凡“信佛”(不是佛教意义上的崇信,而是泛神的民间信仰)的人家,一般没有在小孩出生日或周年,为小孩过生日的习惯。小孩不论是那一天出生的,都集中在“七月七”做生日。当地通称“做七月七”。小孩出生一周岁开始做,一直做到16周岁为止。 2.祭祀对象 祭祀的神灵民间俗称为“七星神”,“七姑星”。亦名“七女神”“七娘夫人”、“七姑”、“七仙女”等。 3.祭祀器物 当地盛行七月七过“小人节”,过节要拜七姑星,祭祀品,首要是用成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彩亭,当地人通常简单地直呼其为“纸亭”,它是祭拜七夕神灵的主要神器。它们通常是用五彩纸和竹子为主要原材料结扎制作成的精美绝伦的立体的二、三层楼台,每一层又有如民间的抬阁——做工精致的民间戏文舞台场景。内容有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人物长约10公分,立体泥塑头像彩纸躯体服饰,举手投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十分赏心悦目(见照片)。纸亭大小高度不等,一般在50——100公分左右,按需制作,按质论价,价格通常在四、五十元,手艺好的艺人制作的要价也有上百元的。“纸亭”由自家制作或购买,现在,大部分人家是购置的。16周岁的男小孩的“纸亭”,习俗以为即将转为大人,是最后一次享受,制作特别讲究,在底层戏文人物场景外正中位置加一个身负布包出外赶考的男青年,楼台最高层屋脊两端。金色的鱼龙尾冲青天,暗示金榜填名,整个“纸亭”金碧辉煌,故又名“金亭”。为女孩做的“纸亭”,过去一般没有楼台样式的,而仅是传统的花轿样子(见照片)。另外的祭祀器物是香烛、鞭炮。 4.祭祀供品 与渔民座谈时,调查对象大多说,拜七姑星供品以素为主。现场实地考察祭祀场景时见到的实际情况是,供品十分丰富。果蔬琳琅满目,供桌正中位置放的是鸡、肉、鱼的牺牲。以当日陈其富家为例,竖排的两张八仙桌,供品从里到外,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空隙。现场所随意采录的一个供桌上,由上而下的排列是: 四碟干果:冬瓜糖、开心果、糖杨梅、蜜李干 甜点: 甜汤圆、鲜桃、甜汤圆 鲜果蔬: 桂圆、紫菜、红枣、荔子 木耳、香菇、茭白、芹菜、金针 酒盅: 七个(红塘水当酒) 干点: 糖龟(龟状年糕) 圆盘: 刀肉(整块 )、目鱼干 蛋(其他人家大多是刚宰杀,凝固鸡血块放置鸡身,保留头尾鸡毛的全鸡) 黄鱼干 食品 : 米线、粽子(见照片) 祭祀供品视各家家境状况有丰盛,有俭约,但大致相同。 5.祭祀程式: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日到七月初七,每天清晨,点七支香,祭七女(姑)神。前六天不设供桌。七月初七清晨三、四点钟起来,在自家门口场地设香台供桌,开始正式祭拜。有长辈,一般是母亲主祭。燃香点烛,求拜心愿。通常是求七女神保佑小孩身体好,学习好。也求家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香点尽时分全家再次揖拜,放鞭炮,最后把“纸亭”连同戏文人物一块焚化——献给七女神。据原住民说,祭祀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叶前,是在农历初六的下午,视潮汛而定,涨潮满潮满水时开始,约在近黄昏四、五点钟的时刻。祭祀程式,三把香,每把七支,点完即可。文革中一度作为封建迷信受到冲击和禁止,但是,老百姓多少年来的心中美好的心愿难以改变。为躲避冲击,祈愿小孩健康发展,人们就不约而同地移到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的凌晨开始,现一般为清晨进行。三十余年下来,改过来的日子倒也成惯例了。 当地民众对七女神的崇拜是十分虔诚的。在2003年农历七月初七晨调查时,少妇陈海琴对我讲:“牛郎织女相会,会掉泪水。牛郎初六晚上就赶去相会,初六晚上下的雨水就是他们的泪水。初六晚上满天星星后也会下雨。昨天晚上就下雨,我在窗台上望星星,半夜里,雨就下来了,星星还是那么亮。”采访中适值12时8分又开始下毛毛雨。她母亲黄彩香插话:“你看又下雨了,掉泪水了,这很灵的。”:“现在的天气,日出雨落,(一会晴一会雨,而且多为既有阳光又下雨的特殊气象),就是他俩(牛郎织女)一会哭,一会笑,儿子先到她那里,云就会出来”。陈海琴说,她从小就跟女伴在此时傍晚,去海边看彩虹。昨晚在家里看了一个晚上,满天星星,特别漂亮。 在中国,传统的七夕传说和祭祀,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退。可在若山地区仍很活跃。而且,对于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这里的民众,衍化为关注他们自身的爱情结晶——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前程和未来。这在今天还是有着现实的积极的意义。祭祀的神器“纸亭”尚有“风月亭”、 “虫二亭”之称。这是当地人随口说的俗称。正统的一般称呼为“风月亭”。人们改为“虫二亭”,字谜式的,一语双关:风月无边——去掉两字的边框,自然成“虫二”两字;男女风月过后,子息的繁衍,水到渠成。而移情“风月”于 “虫二”,也自然成章。中国元杂剧有一折无名氏的著名的“风月亭”,对“风月亭”和“虫二亭”的解释,后人已不知所云,整个场景的意境无法准确理解。若山七夕小儿节的祭祀,却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这折戏剧上的迷雾。也为我们今天从民俗艺术中追寻中国戏剧的发生和缘起提供了契机。“纸亭”制作精美的民间工艺及制作传承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关系和作用,也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