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 成。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 今年元宵节,上海昆剧团的品牌项目“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再度推出,邀请新年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世博建设者们,走进上戏剧院,观赏古老而典雅的昆剧《紫钗记》慈善公益演出。结合民俗节庆,展示和推广传统戏曲,很有创意。早在5年前,上昆就举办了“七夕版《长生殿》”公演,效果很好,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去年,他们推出民俗节庆系列演出:Let’s戏元宵《风筝误》、丽人上巳曲会、端阳曲会、七夕情未央、中秋曲会再现,等等。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传统节日靠戏曲传承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 就拿这次上昆上演的《紫钗记》来说吧,汤显祖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情爱故事,与一个个节日捏合在一起展示,融合在一起表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剧中,立春日是霍小玉“上头”即行成人礼的日子,元宵节是她与李益相识并一见钟情的日子,花朝日是他们成亲的日子,两年后的寒食节是他们离别的日子,七夕情未央两人两地相思、一样难眠,中秋时节成了李益与众将士“征人望乡”、“月圆人不圆”的底色,而重阳则是小玉“思妇牵挂”、为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置办寒衣的时辰。汤显祖《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时间的背景,并不是平面地机械地用用而已,而将它们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中“节点”意义的文化标识。 传统节日,正是靠民间过着、戏里演着,这样传承下来的。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紫钗记》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描绘的节日。“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的相助,伏下了一笔。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于飞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两人的合唱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的。 元宵是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日子,男女青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的“情人节”。《紫钗记》将元宵作为霍李爱情的主要时间背景,突出了其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情感主题和艳丽色彩,也使他笔下的霍李爱情蒙上了一层迷离浪漫的情调而如梦如幻。 昆曲展示给我们的元宵节,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节日! 文娱体可搭节日“画船” 上海昆剧团的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他们的民俗节庆系列演出,既丰富了节日活动,又展示了表演艺术,使昆曲和传统节日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保护和发扬,真可谓双赢互利。当然,在舞台演出之后,如果增加一个演员与观众“互动”同乐的环节,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则会创造出更浓的节日气氛。月下踏歌,自古也是我们元宵节的节目嘛。 我们应当懂得,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保护的首要目的是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上昆民俗节庆系列演出的创意,不仅各剧团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许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都可以“搭乘”传统节日这一条美丽的“画船”。 上海世博会期间,将会遇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这里面大有文章好做。端午节的裹粽子、做香囊、表演《屈原》戏剧;七夕节的望星空、穿巧针、牛郎织女故事,李(隆基)杨(贵妃)爱情剧;中秋节的赏月、品尝月饼、月下踏歌、以曲会友;重阳节的登山、登楼、吃重阳糕,表演陶渊明剧……在传统节日这条“画船”上,正可以徐徐展示我们古老而时新的文化艺术给世人看。 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且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大都市,是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好好地去完成它。(来源:文汇报) (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