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顾炎武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阴阳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纳入“阴”、“阳”二种属性之中。仅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种属性来自对天体的观察。远古初民在生活中逐渐归纳出日、月两种天体的运动规律,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周围事物的变化,还有自身从生到死的过程,都与之有关。 “中国时间”由此发轫,它从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测量单位,随着经验和观察的积累,每个具体的时刻都具备了复杂的“个性”。比如,现在是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下午3点整,在中国的时间系统里,它应被标注为戊子年甲子月癸巳日庚申时。“戊子甲子癸己庚申”这八个字,从本质上描述了未来两个小时的特性,在这段时间之内,有一些事情适合做,而另一些事情是不适合做的。而如果有人在此时出生,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认为,这八个字还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她一生的命运。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选择“个性”匹配的时刻。传统世界的中国人,就生活在由种种个性不同的时机所编织出的复杂的时间之网当中——统治者的重要典礼、政令颁行和远交近攻,庶民日常的起居出行和劳作,终身大事如婚丧、架屋,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天时则万事如意;违背时间规律,就会遭遇挫折甚至灾难降临。与阴阳观念息息相关的中医学甚至认为,治病开药方,就是“开时间”——通过技术或者药物的辅助,使人回到正确的时间轨道上去。 这是一个与现代时间观念完全不同的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到来,体现着农业文明特征的中国时间先是被批判为“充斥着不科学的东西”,接着就渐渐被都市中的人遗忘。在现代社会,时间变成了一种纯粹而“科学”的测量单位,它象征着标准,效率,和金钱。 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重新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孔子热、文物热、读经热等等社会现象一样,传统节日的回归似乎也传达出“传统复兴”的讯息。那么,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传统节日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时间体验?我们还能回到传统的“中国时间”中去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