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民间信仰,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它没有教团、没有经卷,主要在下层民众中流传,现在看来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就没有经卷这一点来说,民间信仰虽主要借助于口头和身体传承,但它也重视从佛教、道教、儒家以及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寻找文献依据。这里不说其他,主要就古代小说在民间信仰中扮演的角色做一番讨论。 中国古代“小说”在古典目录学家那里是介于子部与史部之间,有观点却没有子部深刻,有史料却没有史部确凿的驳杂之作。此“小说”不具有独立的文体特性。然而,在文学创作中,小说作为叙事文学之一种,其文体特性逐渐显现。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东京的瓦肆勾栏里的说书艺人,演绎宗教经文和历史故事,也讲唱平民的生死离合。吴自牧《梦梁录》说:“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之事。”当时讲经、讲史还自成一类,不包括在小说内。到明代,无论章回小说还是话本小说,都把讲经、讲史包含其中了。这种文学性的小说,与古典目录学家的“小说”不是一回事。近代西学东渐,日本人用“小说”翻译英语的story、novel、fiction等概念,后来也为中国学者所袭用。至此,小说“虚构的叙事文学”的文体特性得到确立,而它接榫的正是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文学性小说。本文讨论的也是这种文学性小说。 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早已为学界所重视,而古代小说对民间信仰巨大的反作用,学界一直估计不足。其实,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人物经常被附会上某种超自然力,具备一定的神格特性,在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作用下,这样的小说人物会被转化为信仰对象。以唐传奇《柳毅传》为例,小说讲述柳毅为落难的洞庭龙女传书、龙女以嫁报恩、柳毅终成水仙的故事,塑造了柳毅刚正不阿的儒生形象。柳毅完全是李朝威虚构的人物,但后世却出现了柳毅信仰,宋代有官本杂剧《柳毅大圣乐》,把柳毅称作“大圣”,即可见其端倪。南宋杭州有艺人说《柳毅传书遇洞庭水仙女》,罗烨《醉翁谈录》把它归在“神仙嘉会类”,可见当时已经把柳毅、龙女当做神仙了。 古代小说大多有民间故事或艺人说唱的根底,人物和故事有原型,但经过文人创作的提升,小说人物的经历被传奇化,能力被夸大,形象也更加精彩。这些人物会被读者(或听众)“当真”,甚至被当做神仙加以崇拜。经过这样一个神仙化过程,小说人物就成了民间信仰的对象。于是,小说不期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创造、传承民间信仰这个额外的文化功能。《西游记》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形象,我国多个地方都有大圣庙、猴王庙,主祀的都是孙悟空。很显然,《西游记》是孙悟空信仰的文本依据。当然,这部小说对天上神仙国度、玉帝朝廷格局的描写,模塑了中国民众基本的天国想象。 对民间信仰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是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大部分篇幅描写阐截二教助周、助纣的冲突,战死神人无数,最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敕命,分封他们为“正神”。明清时期民间行业神崇拜喜欢从这些“正神”当中筛选信仰对象,民间神庙和道观塑立神像时,也经常以《封神》描写为依据。当然,还有一些古神被《封神》人物取代了名号,如民间把财神称作赵公明,把东岳大帝称作黄飞虎,把太岁神称作殷郊,把灵宝天尊称作通天教主,乃至于道教把观音菩萨称作慈航道人,都源自此书。直到当代,民间崇拜《封神》人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民众对小说人物的信仰是实用性的,但也不乏虔信。清末罗惇曧《拳变余闻》记载的义和团出征《请神咒》,所请之神都用来护身保命,应该说态度是比较虔诚的。其咒曰:“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圣,四请马超黄汉升,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标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九请华佗来治病,十请托塔天王、金咤、木咤、哪咤三太子率领天上十万神兵。”义和团所请之神都来自《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济公全传》、《吕祖全传》、《三侠五义》、《绿野仙踪》等小说。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小说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间神灵被小说改变的不仅是外形、名号,还有他们的履历、职司、神格,以及神灵之间的关系。托塔天王原本是佛教的护法神毗沙门天王,受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也有一些戏曲)的影响,他的名字变成了李靖,而且成了玉帝殿前的兵马大元帅。太上老君被奉为道教鼻祖,宋代以前他丝毫不关炼丹之事,与天帝也没有关系,但经过明清小说的描写,他成了善于炼丹的神仙,跻身灵霄宝殿充作玉帝的首辅大臣。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故事总比宣讲教义更有吸引力,因而小说对民众宗教观念的影响有时候比经书更大。 (作者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