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春到人似玉,灯烧月如银”。再过两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将在绚烂的花灯和甜蜜的元宵中画上句号。虽然年年都过元宵节,但是我们对元宵节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来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黄涛和我们聊聊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它的现代意义。 初始祭祀太一神 记者: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元宵节的核心是什么? 黄涛:在古代社会,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极星神),祈求丰收和子嗣。在古人信仰中,星宿主宰着人间万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生命。太一即北极星为众星之首,古人认为太一神作为星空之帝,主管着对农业丰收至关重要的风雨、水旱、灾害,以及关系到生活安定幸福的兵戈、饥馑、疾疫。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植物开始生长发芽,动物开始发情交配,古人也在此时祭祀星宿尊神太一,祈求一年内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并祈求人的生殖繁衍。 记者:元宵节最初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吗? 黄涛:据文献记载,太一祭典始于汉代。《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由此可知,西汉祭祀太一神并不是在十五日,而是在上辛日。后来祭祀太一神的日期发生变化,转到了十五日,这是由于后世该节转变为夜间娱乐欢庆的节日,这些活动在月明之夜进行更方便。 记者:现在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元宵祭神的习俗,似乎看花灯、吃元宵是唯一特点,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黄涛:魏晋之后,星宿信仰淡化,太一祭祀习俗衰微,元宵节成为一个举行各种狂放的欢庆娱乐活动的节日。这些习俗大都跟早期的祭星、祈求生殖的节俗有内在的联系。最显著的习俗是张灯,灯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元宵灯俗的最初含义是祈子。第二大代表习俗吃元宵也跟祭星有渊源,元宵就是星星的象征物。在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团圆美满的意愿。 独具公共特色 记者:有人将元宵节比作中国的狂欢节,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黄涛:唐宋以来的元宵节的确堪称中国的狂欢节。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深受儒家思想浸润,注重人际关系的密切与整合,而元宵节的活动则以热烈奔放、轻松快乐为主调,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唐代皇帝热衷赏灯,让人制作巨型灯笼、灯楼、灯树,玩灯期为三天,宋代放灯期延长为五天,明代灯期则有十天之多,百官也放假十天。 记者:元宵节的与众不同,又有什么现代意义呢? 黄涛:中国传统节日的庆贺活动大多在家族、家庭的私人生活空间举行,而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在现代社会,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应加强传统节日的公共节庆活动,注重公共活动的元宵节正适合现代人过节的趣味。 过罢元宵年才完 记者:从历史记载看,元宵节是一个独立节日,可是现代人习惯于把它当作春节的一部分,这对这个节日的传承会有什么影响吗? 黄涛:在古代社会,元宵节是一个独立的节日。近代以来,元宵节成为春节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元宵节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当代社会,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节日,那么它就是仅次于春节、中秋节的第三大节,甚至也可以说它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和生活中可以和中秋节相提并论:从正式的节期来说都是全天过节,按传统习俗要吃三顿节令食品;从天文物候来说,都是月圆之日,只不过一个重在赏星,一个重在赏月;一个在开春祈求丰年,一个在秋后庆贺丰收。若将元宵节看作春节的一部分,那么元宵节就是春节的高潮期:腊月二十三到春节前忙于准备节令物品,除夕到初十左右忙于祭祀、团圆、拜年,人们都在出于礼俗要求和功利驱动而在家院内忙碌,期间大多数节俗活动都是庄重严肃或依照礼俗规范而进行的,到了十五前后,这些依礼而行的活动都已完成,剩下的就是近乎完全的娱乐游戏了。所以元宵节的主要欢庆活动转向户外,以大规模的游艺娱乐活动为重。元宵节过完了,人们才觉得过完年了。(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