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部组织 一般香会少则数十人,一般由一个正会首,几个副会首、数十至百余会众组成。而东岳庙香会不少都是大香会,多达二三百人以上,甚至上万人,其组织比较周密,管事齐备,井井有条。一般而言,信众大多按照居住区域、从事行业或从属的社会阶层组建善会。首先由具备一定财产和声望的人捐资成立。男性会员称“信士”,女性会员称“信女”;如果是官员,则称“信官”,统称为“会众”。香会的总负责人一般称作“会首”或“正会首”,下设副会首若干,这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一些规模较大的善会组织比较周密,管理人员齐备。正、副会首之下有“都管”,下设各“把儿”,分司事务。负责祭祀仪礼,承办祭神用品的“神堂把”、“陈设把”;打鼓的“神耳把”;维持秩序的“中军把”;挑担仪仗和祭神物品的“钱粮把”、“水把”;做饭烧茶的“仲伙把”、“面把”等等。民国时期,“献茶老会”则将负责人称为“经理”了。同一香会里还会出现两组不同的会首、会众,通常是捐资出钱的内廷太监题名于碑阴的中央,而助缘、同缘的信官们则题名于碑阴的下角。 香会的经济来源,一般是由会众捐资,四方募化,或得到太监的捐助。香灯供膳窗纸会,在光绪年间得到长春宫总管太监刘得印等助缘太监前后一万两纹银捐助,广置田产,购置房屋,收租以为香火之资。献花胜会会首傅腾龙为弥补经费不足,将累年余存香资,于西华门外南池子路东立铺面房4间,每年所取租银交于接会之人。并委派傅栓住、七十五、皂保韩、五十八等4人料理。 六、香会的历史 从已知资料看,东岳庙最早的香会碑是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岱岳行祠善会之记》,但香会的历史追溯并非以此为界。在东岳庙创建之初,就应该有香会活动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立碑的掸尘老会就称“自有此庙即有此会……绵绵延数百余年,可谓善善相因,绳绳相继,一人作于数百年之前,累代述于数百年之后”。我们也可以从元朝人熊梦祥《析津志》对京师齐化门外东岳庙会盛况的描述中,窥见香会之雏形: 每岁自三月起,烧香者不绝,至三月烧香酬福者,日盛一日,比及廿日以后,道途男人□□赛愿者填塞。廿八日,齐化门内外居民,咸以水流道以迎御香。香自东华门降,遣官函香迎入庙庭,道众乡老甚盛。是日,沿道有诸色妇人,服男子衣,酬步拜,多是年少艳妇。前有二妇人以手帕相牵阑道,以手捧窑炉或捧茶、酒、渴水之类,男子占煞。都城北,数日,诸般小买卖,花朵小儿戏剧之物,比次填道。妇人女子牵挽孩童,以为赛愿之荣。道傍盲瞽老弱列坐,诸般楫丐不一;沿街又有摊地凳盘卖香纸者,不以数计。显官与怯薛官人,行香甚众,车马填街,最为盛都。 通常建会历史在百年以上的香会就可以称之为“老会”,否则只能叫“圣会”。上溯历史,明清时期的不少香会很可能成立于元代。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东岳庙香会达到鼎盛时期。立于此间的香会碑刻最多,最频繁,平均每隔一年就有香会立碑,连续长达133年之久。民国以后,香会渐少。30年代,东岳庙的香会还有20多档。这期间,行业性质的香会——鲁班会活动频繁。最后一块香会碑刻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新鲁班殿前立的鲁班会碑。建国以后,东岳庙先后被学校、机关占用,从此东岳庙香会在历史上消失。 七、结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创建以来的几个世纪,东岳大帝香火已经成为凝聚北京民众社会生活的核心力量。他们定期焚香顶礼,结社酬神,共襄善举,全然摒弃了儒家传统社会所强调的等级制度。正如碑文所载“都城人,严事之典,无内外、无贵贱、无小大,觞□宴胪,祝若不谋”,封建等级制度在这里竟被突破。从年代跨度超逾600年之久的碑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东岳庙香会的盛况和其悠久绵长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主司阴间的东岳庙能在京城上千座神庙中独具规模,经久不衰。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从一个侧面折映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秉行的一直不为学界所知晓的制度与原则。 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岳庙重新开放,但往日庙会上盛况空前的热闹场面和鼎盛的香火只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和默默承载着这些非凡年代的碑刻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香火的京西妙峰山香会的全面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起,妙峰山庙会开始恢复,据当地管理处介绍,1999年到妙峰山朝山进香的香会就多达110多档,香客多达5.6万。 东岳庙庙会已举办三年,在朝阳区文化文物局的组织下,团结湖万善同乐开路圣会、金盏乡高跷会、东城区舞狮舞龙圣会等相继到东岳庙进香表演。金盏乡高跷老会的会首刘大爷说,他们这个老会最早的时候就在东岳庙表演,现在回来了非常高兴。现在他们年年都去妙峰山进香。而历史上,东岳庙掸尘老会三月二十八日在东岳庙进香之后,便去妙峰山朝顶进香。关于东岳庙与妙峰山香会的历史渊源以及东岳庙香会的恢复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