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勃]现代乡愁与传统村落——关于当前保护传统村落正当性和方法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张勃 参加讨论

    (二)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深刻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顺利与超速、倒退与停滞、快速与稳定等6个阶段,[9]总体上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等。[10]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2012年以来“新型城镇化”代替“城镇化”成为新的治国方略。这一转变,伴随着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之应然、三农命运之应然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有人明确质疑:“在未来,是不是城镇化建设就意味着村落社区的必然瓦解?”[11]
    有人激烈地批评:
    一方面认为城乡统筹即将农村变为城市,主张城市是村庄发展的唯一目标和样板,进而盲目地实施‘村改城’计划,导致村非村、城非城和乡村风貌丧失;另一方面,认为城乡统筹即将农村集体用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进而通过规划区划定、行政区调整等方式将农用地转为工业和居住用地,导致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遗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侵占基本农田,以致威胁生态格局及粮食安全。再有甚者可能激进赞同‘去农村化’,认为城乡统筹即将城乡用地统一按照城市发展模式开发,将农民就地变为市民,其结果将激化城乡建设与生态基义保育的矛盾乃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有人深刻地反思:
    可能是由于城市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力,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城市化就是消灭农村,现代化就是消灭农民,其实这是有违科学发展观的。……从本质上讲,城市化的目的不应仅是土地房屋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或许,我们不应把建设城市的规律照搬到农村,不能按照城市人的逻辑理念想当然地规划改建农村,而是协调农民自己建设新农村,尽可能多的保留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地方文脉。我们应当把好的教育、好的医疗等现代文明送到农村,让农业现代化,让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现代化。让大多数中国人依然生活在祖辈们生活的乡村里,不受堵车、就业、就医、污染的困扰,享受比城市更宜居的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保护好古村落不会阻碍现代化的发展,反而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13]
    有学者引用Sir Alec Guinness的话,描述未来城市与村落的关系说:“现代人的梦想是从乡村迁往城市,这样他以后就有机会,再从城市迁回乡村。”[14]
    无论是质疑还是批评,亦或反思,都让人们重新审视城市化到底是什么,对于乡村意味着什么。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化并不是消灭乡村,在未来,乡村不但不会消失,还可能成为比城市更优良的栖居之所。在这种逻辑脉络中,对遭遇破坏的传统村落加以保护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和官方介入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蓬勃展开,与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分不开。早在官方介入传统村落保护之前,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进行思考,并开始进行相关保护工作。而面对着村落迅速凋零的状况,一些人忧心忡忡,并大声疾呼。比如2011年9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政府参事冯骥才就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紧急保护古村落再进一言”。正是这次进言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指出:“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为了贯彻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中央政府立即行动起来。自2012年到2014年短短三年时间,成立组织,颁布文件,设立名录,划拨资金,开展培训工作,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热潮。可以说,如果没有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没有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目前这种局面是难以形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