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咪谷”主持祭祀活动;“咪谷”是村民选举出来的。哈尼人认为,这个角色必须是由夫妻双全,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品德良好,一生没有偷盗行为,从未受过任何处罚,儿孙满堂,威望很高的男性老年人来担任。另外还有几个(一说是9个)也是选定的男人作为助手。我们来到祭祀地点时,穿着新的、褐色的长袍,戴着深青色包头的“咪谷”已经端坐在林地的中央,靠近祭台的地方。助手们在场内场外忙碌着:杀鸡,宰猪,烧锅煮肉等。 据说,整个“埃玛突”祭典共进行三天,仪式共分6个部分。我们只参加了一天,因此只能记下部分场景;其他部分,参考当地民族研究者,主要是该县卢朝贵先生向大会提供的一分论文材料加以补充。 (一)祭祀仪式:上午9时左右,“咪谷”开始先把鲜嫩的栗树叶分6组每组3片叠放在石板祭台上,把祭台旁边村民各家送来的黄糯米粑粑、熟肉块分成几份放在碗里,摆上祭台。还要摆上三杯茶水、三杯酒、姜汤、蒜泥等。 在场内,几个助手杀死了一只大公鸡,并在一个现垒的土灶里煮熟。“咪谷”默默无声地将其摆在祭台上其它祭品的旁边,鸡头向着神树。 场外,另一些助手正在杀一头肥猪。先是把一把长柄刀子捅进猪的心脏,一股殷红的鲜血流注出来。人们用一只桶接血,然后把这干净的热血滴洒在空场的北面、正对着神树的那块大青石上。据说,这是一块能保佑村寨的平安的寨神石。猪杀好后,反复用草木灰把猪身搓洗干净,用清水冲掉。把内脏取出。切割猪头,猪身切成几大块。由“咪谷”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供在祭台上。 10时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咪谷”念祭词:“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咪谷”带领助手们跪拜四方神祗和神树。祭祀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不许说话,众人只能用手势打哑语,直至祭祀结束。否则,如果有人咳嗽,就被视为对神心不诚,神便会降灾祸于村寨。祭祀时间大约半个多小时。祭毕,由“咪谷”取少量供品扔在祭台之旁,意在供神灵、祖先们尽情享用,其余供品由参加祭祀的人当场围坐在地上共食。据说,按规矩,若有剩余的肉食,是不准带回家中去吃,只能挖一土洞埋入祭场的。可是,我们在现场看到,“咪谷”把剩余的祭品仍然装进了各家的竹篮里。而那些没有摆在祭台上去的生猪肉,都悉数运回了村寨里,下午由那些助手们在寨门里面一块平坝上按全村户数平均分割开,根据原始狩猎时代的分配方式分给全村各家享用。 (二)招寨魂或游寨驱邪。由寨中挑选出两名英俊后生,穿戴女装,佩戴各种银器首饰,乔装打扮为“美女”,由一个音色洪亮的“摩批”率领乐队(器乐主要以巴乌、草杆、三弦、四弦洞箫、钅芒、鼓为主),高唱情歌,一群小伙子则尾随“美女”之后,簇拥“美女”游寨一圈后进入神林。其象征意义为:与害人的妖魔作斗争的“埃玛”兄妹伪装同祸害山寨的妖魔完婚,尔后伺机杀死妖魔。四面“埋伏”的众乡亲呐喊着冲入神林,手持木刀、木枪、木棰作砍杀小妖状。随着“咿嗬”、“咿嗬”的呼喊声,驱邪的人群又冲入山寨内,挨家挨户搜杀漏网的小妖。此时,一个“昂徒”甩着铜链,另一个“昂徒”敲着钅芒鼓,走街串巷,每进入一户人家,都要发起喊杀之声,装出与鬼怪拚搏之状,“摩批”则大声念诵撵鬼除魔的咒语,直至把全村各户搜遍,才告驱邪仪式结束。(我们没有参加这项招寨魂的活动,这段叙述根据卢朝贵的材料。) (三)封寨门。在通往村寨的道路上,要建立寨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管寨门叫“勒坑”。当地老乡说,寨门的作用是为防止妖魔入寨。也有说是为了农业祭祀的。在村寨路口处树立两根木杆,用一条结实的稻草绳当做铜链,横挂在村口路上,两头固定在木杆上。一头挂着鸡皮,象征护寨金鸡;另一头挂着狗皮,象征守寨的神犬。草绳上吊着木刀、木枪、木捶等,为献给护寨英雄“埃玛”的兵器,以供守卫寨子之用。⑴据说,狗和鸡等牺牲是供奉勒坑扎米坑德女神享用的祭品。⑵我们发现在全福庄北部出口处有一个带门楼的寨门(?),在朝村寨一面的左门框上,用水泥雕有一个象女性的人像,下部有鲜明的女性生殖器。关于这个雕像的功能,我曾向居住在该村西头的一位刘姓的老者(我向他购买了一个哈尼人丧葬用的“吴芭”)请教,他证实那是一个女像,但至于她是干什么用的,只说是辟邪的,更具体的却说不清楚。根据哈尼族寨门习俗及其建寨和护寨传说推论,寨门的边框上雕女人像,有可能是该民族的护寨英雄的母亲。也可能是日本学者欠端实所说的勒坑扎米坑德女神。据调查材料,在建造勒坑时,在两根柱的脚部,各放置一对男女木雕人像。这木雕像的特征,应是利用自然木料雕成裸体像;第二,有额、体、脚,但没有胳膊;第三,强调男女性器。这个女神的雕像,有可能就是这种木雕像的变体。其功能,一说是为了保护村寨的安全,免遭妖魔的侵入;一说是为了祈求人类的繁殖。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