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韦明铧]一曲道情山水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韦明铧 参加讨论

    
    
    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都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个穿着旧道袍,有时还戴着一顶破道帽的人,手里握着渔鼓和简板,挨家挨户地歌唱求乞。当他来到一家门前时,先把渔鼓蓬蓬地敲起,把简板嚓嚓地夹响,然后唱上几段凄清而悠长的歌曲。这就是道情。唱完了,等候人家的施与。他常常不用手去接钱,而是用两片竹篾做成的“简板”将铜元夹起,再把铜元放进用竹筒做成的“渔鼓”里。陈汝衡先生在《说书史话》里说,道情艺人这样做,是为了表示他们的清高。他们刻意表示自己清高,是因为自己卑贱。旧时的道情艺人,其实与乞丐无异。《珍珠塔》里的方卿高中状元,却不衣锦还乡,而用一身道士打扮来唱道情,因为只有打扮成唱道情的模样才能羞辱姑母。所以,道情本来并非高雅的艺术。
    道情的历史很长。它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道情”这个名称大约在宋代已经出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表明宋时已有道情,历元、明、清而至于今,转瞬之间已近千年。
    道情在中国南北曾经十分流行。南方的道情后来发展成说唱,北方的道情后来演变为戏曲。扬州作为南方城市,一直流行着道情。徐珂《清稗类钞》说:“道情,乐歌词之类,亦谓之黄冠体。盖本道士所歌,为离尘绝俗之语者。今俚俗之鼓儿词,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在江浙一带,扬州是道情最流行的城市之一。
    扬州道情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道情以七言为主,同时穿插三言、六言、九言、十言等。南方道情常用的曲调,有[耍孩儿]、[黄莺儿]、[清江引]、[浪淘沙]、[鹧鸪天]、[西江月]、[步步高]等。扬州道情的主要曲调[耍孩儿],后来在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扬剧中得到运用。扬州道情艺人曾将《三国志》、《水浒传》、《珍珠塔》、《麒麟豹》、《白蛇传》、《青蛇传》、《白牡丹》、《落金扇》、《二度梅》、《封神榜》等长篇说部,及《吕蒙正赶斋》、《张廷秀赴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改编成道情说唱,现都基本失传。
    道情所唱之词,多为历代不知名的文人和艺人所撰,但是清代文人也喜欢以道情形式创作。据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所论,有清一代,道情作家虽多,最重要的只有三家,即郑板桥、金冬心和徐灵胎。道情不仅仅是一种案头文学,它必须经人传唱,才算完成。就这一点说,郑板桥的确是一位最成功的道情作家。
    郑板桥所作《板桥道情》自称“小唱”,“小唱”是扬州清曲的俗名,实为十首道情唱词。《板桥道情》的开头,有一段自白:“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进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接下来,是歌咏渔翁、樵夫、头陀、道人、书生、乞儿等的十首唱词,现在常听的只是第一首。《板桥道情》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的刻本是这样的: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叫人何处相寻。”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霞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词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蟠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做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最后还有一句尾声:“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纵观《板桥道情》,警世醒人,深沉宏远,同时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它在文人道情中最为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强调的是世道的炎凉,人生的短暂,抒发的是散淡的情怀,超然的心境,以及对于青山绿水的精神寄托。
    人世沧桑,风俗移异,道情这种在民间唱了千年的歌,终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一曲道情响起,心情忽然变得开阔,山水仿佛也变得遥远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