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历代都城的演变历程,便可以为这种重西轻东的现象,找寻到历史的渊源。杨宽总结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形态,指出从西周时期开始萌芽、历经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从总体上来说,在东西方向上,一直是宫城居西,郭城在东,即君王居西。这种布局形式,到东汉洛阳城才开始发生改变,北魏洛阳城始基本确立了宫城居北、外郭城环绕西、南、东三面的另一种布局模式,亦即君王居北。隋文帝建造的大兴城,承续的便是北魏洛阳城奠定的这一传统。杨宽分析上述君王居西临东平面布局形态的产生原因,以为基于当时社会礼制所形成的重视居处于西方的观念,是其主导因素。反映这一观念最有代表性的表述,见于王充在论述当时“西益宅不祥”的民俗时所讲的一段话:
“西益宅”吉利与否,本是民间普遍的观念,并非专指君王的宫室,所以,王充在这里所云“长老”,亦并非仅仅局限于君王。与王充同属东汉的学者应劭,在所撰《风俗通议》中谈论同样问题时,更明确讲到是“俗说西者为上”,可见这显然是一种民间广泛通行的习俗。 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一旦形成,往往会具有强劲的惯性。这种居址选择尊崇西方的观念,在北魏洛阳外郭城中,仍然可以见到清楚的痕迹;尽管当时洛阳城中宫城与外郭城的方位关系,较诸秦汉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以西方为至尊之位。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皇族在洛阳城中的居宅说:
北魏洛阳没有修筑外郭城垣,张方沟位于外郭西部边缘,即起着洛阳城西垣的作用,在延酤里与张方沟之间这两列南北向排列的里坊,从外郭南缘的洛水侧畔向北一直延伸到北缘的芒山脚下,总计共包含有全部十五行东西向排列的里坊,可见当时是把贴近外郭城西部边缘的整整两列里坊,全部划定为皇族居住区(见图4)。显而易见,“尊长在西”的居处观念,依旧在这里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图4:北魏洛阳城寿丘里位置示意图 (采自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146页) 元魏洛阳外郭城重西轻东的布局形式向我们表明,权贵宅邸在隋大兴城西部的相对集中,应当也是“尊长在西”观念在社会上的自然延续。这种空间观念在都城布局当中彻底消退出去,乃是迟至唐代中期官员宅邸在长安城东部集中以后的事情。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将宫城建在城市西北部,而不是像文帝所建大兴城那样,将宫城置于都城北侧的中间部位(见图5),应当也是这种“尊长在西”的观念,还在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不过,隋东都洛阳城这种“倒退”,只不过是都城平面布局历史演进过程中一段暂时的徘徊。在这样一种整体的发展背景之下,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作为建造大兴城的最高总管和当朝柄政的宰相,高颎选择偏处西垣之下的熙光坊来建造自己的住宅,正是意图占据吉祥的“尊位”。大兴城西部其他权贵住宅的主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应当不同程度地有类似的考虑。不过,由于这只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实际礼制中的方位关系,尤其是帝王居地的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尊长在西”的观念,在社会上已经不再具备秦汉时期那样绝对普遍的意义,加之诸如与市场、主要城门、宫城和皇城等建置的相对位置等等,这些从来也都是影响人们选择居址的重要因素,所以,实际上应是信者自信,非者自非,也有一些人更在意实际生活中相对便利或者是环境比较优越的区位,所以,大兴城中的各色人等,事实上是普遍错杂而居,如以上统计资料所示,就连诸王子的府邸,也只是较多散布于城市西部诸坊而已。 图5:隋东都洛阳城市结构示意图 以上是切入《冥报记》有关隋代西京的记载,我们所看到的一项最重要的城市布局特征。不过,目前在这里所能看到的还只能说是非常浅淡曲折的浮光掠影,今后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这一问题。 接下来透过《冥报记》这则信行故事下面一些记载所看到的另一幅影像,就比上面所说要直接和清晰许多:
僧邕等人经过的“漕上”,是指隋代漕渠的岸上。隋文帝开皇四年初开这条漕渠时,其正式的名称为广通渠,隋炀帝即位后则因“广”字触犯其名讳而改名为永通渠,并且成为炀帝修建完成的隋代整个大运河体系的一部分,承负着由黄河河道向京师大兴城转运漕粮等物资的职能。漕渠尾闾东入黄河,是由唐咸阳县西十八里处筑堰分引渭水。 关于隋代漕渠渠首段在大兴城附近流经的地点,以往在有关隋代的史事当中,所知仅有《册府元龟》记述的“经大兴城北”这几个字。隋唐武功县治都在渭河北岸今武功县西,僧邕一行人下太白山后,先渡过渭河北至武功,是由于沿渭河北岸延伸的道路,是隋唐西京城通往西方最主要的干道,从武功东入隋唐西京城,要通过西渭桥南渡渭河,转趋京师西侧北门开远门。《冥报记》上述记载清楚反映出,隋时沿渭河北岸的大道,经过武功和西渭桥,进入大兴城开远门,要途经漕渠;而后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归国,在进入长安城之前,也同样是先“宿于漕上”。唐代迟至玄宗天宝元年,才重新开挖疏浚,利用漕渠,所以,玄奘经过的漕渠,也只能是隋文帝时期旧有的渠道,二者相互印证,可以确认隋代的漕渠,一定是与这条隋大兴城西出的大道相交叉。 《冥报记》中对于隋唐西京研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内容,还有下面这则关于康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