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艺民俗学交叉研究的成果 (一)利用民俗学的理论方法,辅助文学研究 前二十年里民俗学与文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不少,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利用民俗学方法研究《诗经》、《楚辞》的成果,包括九十年代初以叶舒宪、萧兵为代表的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诗经》、《楚辞》进行文化阐释,这种文学作品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还是以民俗考证方法进行分析、阐释为多。20世纪诗经学、楚辞学中民俗学方法运用一般认为始自闻一多,闻一多引民俗学入《诗经》、《楚辞》研究,目的多为文本解读需要,且亦明确表明其文本解读的历史学视角和追求。此后民俗学方法视角成为一种新的解诗传统,这种方法同样在《山海经》、诸子古文等典籍研究中得以使用。 除诗经学、楚辞学中援引民俗学方法理论外,古典小说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也比较普遍,如:1983年(台湾)吴壁雍《从民俗趣味到文人意识的参与——小说(一)》从文体渊源流变来讨论小说的发展,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讨论作家素养中的民间文学元素,林真《从“民俗学”看〈聊斋〉》明确以民俗学为视角诠释《聊斋》的意蕴。对古典小说的民俗学审视早在1924年就存于赵景深先生《〈西游记〉在民俗学上的价值》一文中,彼时民俗学理论传入中国不过数年时间,通过对《西游记》文本的考察,赵先生说:“我所觉得的西游记是一部民间故事的综合体,亟有助于民俗学的研究”。 九十年代后,民俗学方法、视角使得古典小说研究取得不俗的成绩,譬如王立、叶舒宪等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中民俗主题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从民俗入手进行文学主题学研究在古典诗词的研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代表性的有莫砺锋教授《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等论文,莫砺锋教授此文从历史流变的角度梳理了饮食题材在晋唐至宋约六百年时间内的文学变迁,既考察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饮食主题的历史形成,同时也使得这一民俗考察具有文体学眼光。较之于之前的诸多相类论文,该文因民俗学、历史比较方法的使用及其诗学史视角的切入,使得此类主题研究有了理论上的“提升”。近年还有杨义在其专著《老子还原》中也成功运用了民俗学方法解读《老子》文本。 早期现当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中,朱晓进《鲁迅与民俗文化》、《“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诸文对之后文学研究影响都比较大,如朱晓进将地方民俗文化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发现其创作的地方性特质,这在后来俨然发展为现当代文学作品、作家研究的一种典型方法。 近三十年来国外汉学研究中文学与民俗交叉研究也颇见成果,例举如下:(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美)康达维《文宴:早期中国文学中的美食》等。日本的汉学研究中相关成果很多,早期的有:藤野岩友《中国的文学与礼俗》、西冈弘《中国古典的民俗与文学》、中钵雅量《中国的祭祀与文学》、佐藤一郎的《江南的士大夫文学》。国外汉学研究者将民俗与文学结合起来早在二十世纪初已有,1919年法国学者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节庆和歌谣》以专著形式开创了从民俗入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路子,此前的汉学研究者只是注意到中国文学中的民俗,未有专论。 (二)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进行文学与民俗的互渗式研究 这一类研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与民俗文化间的关系研究,有上世纪九十年代董乃斌、程蔷《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新世纪来有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研究》、赵睿才《唐诗与民俗关系研究》,上述专著皆以宏观视野把握文学与民俗间的关系。从关系研究出发来研究民俗与文学的论著,在戏曲研究领域有:鲍文锋《古代戏曲民俗与中国戏剧的渊源:中国艺术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民俗思考之一》、王长安《民俗节庆格局与中国戏曲结构》,上述二文意在从发生学角度找出戏曲艺术生成、戏曲结构的民俗渊源;而翁敏华《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在充分利用民俗资料的基础上来发现汉文化圈内中日韩戏剧的因缘关系。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古典戏曲大团圆的民俗学解读》注重挖掘戏曲这一文学样式中的民俗文化涵蕴。概而言之,尽管研究目标不同,在具体方法上则都以民俗学切入。 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比起其他题材的作品更多地运用民俗与文学交叉的方法进行关系研究,以揭示现当代文学与民俗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讨论的问题涉及民俗机制下的文学流派、文学发展、文体发展等诸方面,代表性论著有:(台湾)陈晓琳《民俗文学的源流与武侠小说的定位》、何学威《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崛起与民俗文化的复兴》、宋百成《论山药蛋文学流派中的民俗机制》、张永《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此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西方文艺理论涌入,西方文论视野下的文艺范式研究、文化哲学研究以及诸多西方文艺理论也成为民俗与文学交叉研究的理论参照。西方理论观照下的研究涉及文学的民俗意象题材分析、文学的民俗范式、文学的民俗传播等诸多话题,代表性作品兹例举如下:徐晓杰《民俗意象负载下的女性意识——对“五四”时期几部女性小说的分析》、洪忠煌《“世态民俗派”的史诗剧创作——老舍话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韩云波《民俗范式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李诠林《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张献青《论文艺接受中的民俗心理》、陈风苓《透过〈朝花夕拾〉中的民俗看鲁迅的文化哲学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