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我们今天仍然在传述传唱的民间文学中存在有民间信仰的内容和观念这样的文化现象呢?这是以往的民间文艺学建设中未能解决、未来的民间文艺学建设中无法绕过的问题。信仰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人生存的一种需要。问题是什么样的信仰。所谓民间信仰,其核心是灵魂不灭的观念。中国是一个没有统一的国教的国家,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什么神对我有用就信什么神,一块石头,一根草木,一座山,一条河,历史上的某个英雄人物,都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赋予它神灵之气。无论是自然神还是人格神信仰,都渗透着灵魂的观念。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大都渗透着民间信仰,或包含着民间信仰的因素。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为它们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以及广大受众,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农民群体,它们受到生产力不发达和科学欠昌明的局限,把平安幸福的愿望寄托在某种神灵的身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是无可厚非的,谁也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在我看来,过去时代被创作出来、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历史上或现在还为老百姓所接受,所传承,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和观念适合于那个时代或现代老百姓的精神需要,否则,它就不会流传下来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也就是说,在民间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老百姓有文化选择的自由,选择那些作品、选择什么观念和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不是也不能由知识分子或者领导者代替老百姓做出选择的。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观念、信仰,有的可能已经逐渐地被淘汰了,也有一些被继续认同而传承下来,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核心价值观来判断民间文学思想内容、观念价值的对错,况且用唯物史观的立场看来,科学的发展不可能解决宇宙间所有未知的领域和问题,包括信仰和观念,未知的领域总是要比已知的领域大得多。须知,有无灵魂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也还是一个科学上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民间信仰问题之所以在我们国家里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盖来源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使然,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我们都没有读到对民众中的民间信仰甚至关于灵魂观念的批判和干涉,我们看到的只是用唯物史观对这样的历史文化现象的解剖和辨析。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8] 恩格斯没有简单地用“精华与糟粕”来区分历史文化现象,更没有用“糟粕”这类字眼来批判古人的文化选择,而只是描述了、探究了灵魂观念产生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原因,以及灵魂观念与远古时代是相适应的,即“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民间文学是经历了不同社会阶段发展过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渗透于其中的、包含着的思想观念,并不是某一个社会阶段所独有的,而是在不同社会阶段中都认可、都崇尚的。譬如说,我们中国的伦理观,孝德问题,弱小者最终获得胜利等,在民间文学中俯拾皆是。所以,我认为民间文学作品里所渗透的和包含着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具有普世性的。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仍然是接受的,甚至还要大力倡导的。这样说,不等于说民间文学没有历史局限性。关于民间文学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多年前写的《关于民间文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里列举了三点:(1)原始观念的遗留;(2)小生产本身的局限;(3)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这里就不展开说了。[9] 归纳起来,对于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问题,我的基本观点是,凡是流传到今天的,到现在还被广大底层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还在口头上传承的民间文学,就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问题再认识 在以往出版的一些民间文学概论和民间文学理论著作中,讲到民间文学的价值时,说民间文学具有科学价值、实用价值、教育价值等。而讲科学价值时不过是说民间文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这样阐释民间文学的价值,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降低了民间文学的价值,降低了民间文学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此前已有学者发表了十分有益的批评和商榷的意见。[10]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正确恰当地认识或阐释民间文学的价值,成为当前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件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因为阐释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民间文学的文化地位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地位的确立。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载体。作为一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底层劳动者的语言艺术创作,民间文学最直接地表达了劳动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他们的“希望和憧憬”,他们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面前,抑或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还是在抵御外侮的反侵略反奴役战争中,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民族精神,一个秉持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是永远不会言败的。 恩格斯在论爱尔兰民间歌谣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爱尔兰民歌是“他们给自己被奴役然而未被征服的人民留下的最优秀的遗产”,“这些歌曲大部分充满着深沉的忧郁,这种忧郁在今天也是民族情绪的表现”。[11] 爱尔兰在17世纪沦为其他民族的奴隶,他们失掉了一切。而渗透着深沉的忧郁情绪的爱尔兰民歌,就成为这个民族的不屈的民族情绪的表现。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例子还很多,芬兰的史诗《卡列瓦拉》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芬兰人认为,把这部史诗整理出版,是他们民族的骄傲。这部史诗是芬兰民族的百科全书,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俄罗斯大作家果戈理在论到他的民族小俄罗斯的歌谣时,也赞美歌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他们(小俄罗斯)的歌谣,不论是以妇女或是哥萨克为主的,内容总是戏剧性的——这是长时期显露于人民中间的民族精神和生气蓬勃的骚动不安的生活的标志。”[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