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马兴国]日本民俗学研究概况(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网 马兴国 参加讨论

    当代颇具影响的岁时节日序次表
    

    

    石井调查
    

    三特利调查
    

    三和银行调查
    

    1
    

    新年
    

    新年
    

    新年
    

    2
    

    圣诞节
    

    圣诞节
    

    除夕
    

    3
    

    盂兰盆
    

    节分
    

    圣诞节
    

    4
    

    母亲节
    

    盂兰盆
    

    节分
    

    5
    

    节分
    

    雏祭
    

    盂兰盆
    

    6
    

    情人节
    

    除夕
    

    彼岸
    

    7
    

    除夕
    

    母亲节
    

    男童节
    

    8
    

    春彼岸
    

    准备过年
    

    母亲节
    

    9
    

    圣灵降临节
    

    情人节
    

    雏祭
    

    10
    

    七夕
    

    父亲节、夏祭
    

    父亲节
    

    3、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受到西方的年节习俗的强烈影响,西方节日日趋东渐。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的流行就是明显的例子。
    研究日本城市年节文化,笔者以为日本城市年节民俗的发展过程,有下述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外来年节文化与外来宗教的关系问题。日本的圣诞节活动,是纯粹的娱乐性节日还是宗教性节日,尽管有争论,但最终都归结为圣诞节是以教会为中心,作为基督教的一种活动而开展的活动,完全属于基督教文化的范畴。可以说,圣诞节庆与基督教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圣诞节在中国城市的传播,其原因大体是:一,节日日期临近年末,与新年活动相切;二,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经贸合作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三,年轻人,尤其是大中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对欧美生活习俗的憧憬与效仿。所有这些,均使最先热衷于圣诞贺卡的圣诞节活动大有蔓延之势。因此,我们现在就应预见到圣诞节活动对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尤其是在时代的文化危机气氛中,宗教世界观迅速作为一种时髦思想潮流而重新涌动时,这种可能发生的现象,更应引起深思。
    2、年节活动的主体,由共同体转化到个人化和多重化。我们在分析当代日本城市岁时活动时,清晰地发现传统的岁时节日的意义逐渐丧失,以祖灵为中核的灵魂观和世界观日趋崩溃。可以说,岁时节日削弱了作为社会生活整体的制约力,显现出由不同的个人和集团选择节庆的倾向。与往昔个人被强大权力所压抑的时代相比,可以感受到现代人是自我寻求自己的节日。而且,传统的节庆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表皮是昔日的形式,实质内容却融入观光与商品经济。主办者的主观愿望恐怕也是与其为了神,为了共同体,莫不如为了观光的客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确实,在现代的城市中,企业已逐渐不再是职员全身心奉献的惟一对象;学生亦不再是师道尊严下老师的驯服弟子;地域社会或大家族的凝聚力也日趋松驰。与其相对应,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因不同的时间、空间、机会而选择的各种机缘则越来越多。就其负面,直面人们面对年节文化向个体化发展的现象,应该警惕人文主义的误区。人在张扬人的自由的过程中,却以人来代替上帝,把人设定为世界主体和世界的创造。当人在自己摧毁神学世界观之后,宣扬自己的绝对自由和主体的地位时候,人实际上以一种符号替换的形式承袭了神学关于世界结构必须有一个绝对中心、绝对主体的古老模型,只不过这个中心或曰主体的名称从“上帝”变成了“人”。这即是人文主义的绝对主体意识的错误。然而,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时,尚须注意另一种意识的迷误,即一种力图摆脱“过度文明”所造成的人的精神损伤和精神痛苦中所产生的非理智的迷狂意识。那就是在城市节庆时的发泄郁闷、获得快感、追求自我的娱乐性。在生命价值的浅显层次上,它虽然是一种“解放感”、“舒适感”,是对“失落”的自我和“失落了”的世界的“寻找”和暂且的“获得”,但是,由于它缺乏健全的意识所必须具有的整体性、前景性的基础,所以,处在这种文化过程中的生命存在是一种无根基的、飘浮着的非确定性的存在。在肆意的狂欢和迷恋之后,或者在其间隙,它也总是在追寻自己的根基,总是在追寻自己所处的世界的整体性(家)和自己生命存在的前景性(路)。这是在正确引导、注意建设城市年节文化时应予以留意的。
    3、岁时节日与商品经济。2月14日的情人节,充满了爱与情。一说是公元269年左右,罗马帝国一位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徒,因率众反抗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后遇害。2月14日是他的殉教纪念日。7世纪时,瓦伦丁作为爱的守护人的信仰流行于欧洲。从14世纪起,产生了这一天恋人们互赠礼物的习俗。另说是瓦伦丁在狱中,受到典狱长的双目失明的女儿悉心照料,两人产生了爱情。由于爱的力量,该女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瓦伦丁殉教后,基督教徒们为了纪念他的爱的真诚,将2月14日视为情人节。情人节传入日本的时间,有1936年说和1958年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式开始情人节的商业宣传,是1960年,森永制果公司率先在报纸上发出“向您所爱的人赠送巧克力”的广告。伊势丹商场也是在1965年策划情人节的支持者,使这一节日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因此,说情人节的传播是商家的商业战略所为,毫不为过。同时,也是消费者在各种礼物中,选择了巧克力;女性把握住了向男性赠送礼品的这一机会的缘故。情人节的东渐,其结果,使日本巧克力的销售量与日俱增,这一点从日本巧克力、可口可乐协会的一份调查中,可以充分证实。
    巧克力的消费量
    (引自《朝日新闻》1993年1月26日《天声人语》)
    

    

    国产品销售额
    
    (亿日元)
    

    情人节推测销售额(亿日元)
    

    %
    

    1970年
    

    1061
    

    54
    

    5
    

    1975年
    

    2545
    

    185
    

    7
    

    1980年
    

    3333
    

    275
    

    8
    

    1985年
    

    3770
    

    427
    

    11
    

    1990年
    

    3987
    

    512
    

    12
    

    1992年
    

    4500
    

    580
    

    12.3
    

    消费、流通与情报,是考察城市岁时节日不可缺少的因素。节庆可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作为直接经济效益,有相关公共事业费、设施建设经营费、入场者消费的收入等。作为间接经济效益,会产生诱发生产的效益,扩大个人所得的效益、增加税收的效益等。作为社会效益,能提高文化水准,促进内需,扩大国际交流等,有利于整体树立区域的良好形象。由于各城市的岁时活动亦是观光的对象,所以在交通手段进步、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观光客人们选择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节庆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因而也促使各城市节庆活动的相互竞争和日趋自我完善。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伴随岁时节日的经济行为,对密切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了人际关系与交际方式的变化。在共同体崩溃的个性时代,人们日益注重在节日期间,挑选和赠送节日礼品,以进一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导致节日礼品的时代性发生巨大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