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特别讲演 讲演人: 刘魁立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1996年9月23日 题目: 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 我们都是从童年过来的人。儿童,从一定的角度看,都是多少有些偏执的,无论多么破旧的玩具,只要他特别喜爱,你是用什么东西也换不过来的。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是不是象儿童一样,也有些偏执呢? 现代欧洲民俗学大约经历了二百年的历史,虽然“Folklore”这个词直到1846年才提出来,但是关于民间文化的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学术领域里的科学兴趣、科学热情,大约是从十九世纪初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格林兄弟的诸多建树,当然也包括他们从1812年开始发表的著名的《家庭和儿童故事集》。 这二百年里,在民间文化领域,大家最恋恋不舍、最钟爱的题目是什么呢? 这里我要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民间文学作为实例,来展开讨论,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同民间文化的其他领域没有关联。 说到民间文化的特征,我们可能举出许多条,比如集体性特点,历史传承性特点,变异性和稳定性特点,历史的依存性特点,高超而独特的艺术性等等,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和大家很热衷的话题,但是,这些特征,或者是针对创作主体对民间文化的关系或者是针对每个单一事象、以及这些事象所组成的整体门类而言的。这些,当然都是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先贤们以及当代的同行们,探索得比较多的课题。如果冷静地和仔细地翻检一下这二百年来的研究史,我们会惊异地看到,大家倾注热情最多、最伤大家脑筋、使大家不忍离开、让大家反复探索、讨论不休的话题,却是民间文化事象自身的彼此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我指的是民间文化事象的雷同性,或言重复性、不断重现性问题。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反反复复唱着大体相同的歌,讲着大体相同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几乎所有的涉及民间文化的学派,都十分关注这个课题。如果说它们由于对雷同性的认识彼此相左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使它们得以各立门户,这种说法或许是过于极端,是把问题过分地简单化了。但我们却可以说,各个学派总要把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特有的研究方法,像法宝一样祭起来,在这个题目上一试锋芒。这个题目,毫无例外地始终是各个学派津津乐道的话题。 以格林兄弟以及他们的后继者马克斯·缪勒为代表的神话学派认为,这种雷同性是民族或文化的同源性所决定的。民间故事的雷同,根源在于它们都是”原始共同神话”的衍生物。 以本菲等人为代表的流传学派则认为,这种雷同性是各民族各地域间文化影响、彼此借鉴、因袭的结果,照葫芦画瓢,自然相似。 以泰勒和弗雷泽等人为代表的人类学派认为,这种雷同性是由于人们曾经经历过相似的历史道路,处在相似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所以创造了相似的文化事象。 以弗洛依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则认为,这种雷同性是人类心理的共同性所派生的。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认为,这种雷同性,是以文化事象的功能的共同性为基础的。 以克隆父子、阿尔奈等一系列北欧学者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派,或称芬兰学派,则大量地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异文,专意研究这些异文的共同点。美国学者布鲁范德关于芬兰学派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 “这种方法的终极目标是写出各故事的'生命历史',重建故事的'原型',或其最初的假设形态。这种方法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复杂的民间故事都有共时、同地点的单一起源(而非多元的),然后它的发源地自动扩散,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不需要大规模的移民来传播之。 尽管运用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的学者们从未能够确定无疑地指出某个故事的起源地,但他们认为印度有可能是最重要的故事扩散中心。 大体说来,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1.尽可能地搜集原文(利用索引、档案馆及进行田野作业); 2.给所有原文做标记(通常,不同语言的故事用字母标志,特殊的原文使用号码); 3.从历史角度整理书面原文,从地理角度整理口头原文(在一个国家通常是由北向南); 4.鉴定要研究的特征,列出在原文中发现的所有特征的大纲; 5.参考大纲,概括单个原文的特征; 6.逐个比较原文的所有特征,用以: a. 确立准类型(地区亚类) b.简述原型(推测的起源雏形); 7.重建故事的来龙去脉的历史,这个故事可为所有现存原文及异文提供最令人满意的解释。”① 从事结构分析的各个学者,例如俄国的普罗普,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美国的邓迪斯等等,他们也都把这种雷同性作为他们研究工作的起点。这些结构分析学家,不像上面所历数的那些学派那样,学派内部的学者工作方向大体一致。他们则是在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时,各有自己的学术原则和研究方向,各有自己的学说体系和方法体系。 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发表过许多研究文章,现在也还在进行严肃的学术探索。曹雪芹在两个半世纪以前,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就曾经贬斥过文学领域里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文学领域,这当然是大忌。但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雷同、反复重现,反却成为了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所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的前辈学者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对《月光光》歌谣的研究,以及现代学者的许多深刻的学术思考,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去总结和继承发展。 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题目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也是隐含地和民间文学的这种雷同性、反复重现性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