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王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民族研究 王建新 参加讨论

    五、结论与展望
    以上,笔者围绕理念与目标、格局与课题、继承与创新、实践与拓展四个主题,扼要论述了中国民族宗教研究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宗教研究,在吸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源于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脉络的理论平台,在合理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去创新和拓展,建构我国自己的民族宗教研究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根据自己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建构需要,强调了继承和利用费孝通民族走廊、林耀华经济文化类型这两个中国民族学整体理论的重要意义,展示了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模式在民族宗教研究实践中的可行性。可以肯定,我们在继承、创新和拓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理论平台和需要考虑并实施的拓展途径。
    笔者还认为,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创新不能只拘泥于对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我们还要对国外人类学理论加以引进和利用。笔者所推介的宗教文化类型,正是在西方人类学有关宗教文化融合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类型理论不但能够解决民族学人类学中历史与现状研究相互脱离、静态与动态研究无法并进的问题,也能为我们的宗教文化融合研究提供一个兼顾整体把握和个案研究的理论视角及方法论前提。
    注释:
    ① 参见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第2 期。
    ②参见C. K. Yang ,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61 。
    ③参见李亦园:《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 思想战线》1997 年第3 期。
    ④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主要是在研究宗教文化融合现象过程中形成的,从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到理论视角的设定,再到方法论上的诸多考虑,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些都为我的宗教文化融合分析提供了一些借鉴。
    ⑤参见王雷全、刘仲宇、葛壮:《20 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37 - 39 页。
    ⑥参见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第27 - 30 页。
    ⑦参见王建新、刘兆瑞编:《地域社会与宗教民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 - 9 页。
    ⑧牟钟鉴的这一成果将作为专著《民族宗教学导论》在国内出版,笔者有幸先睹为快。
    ⑨参见牟钟鉴:《宗教学奋进的三十年》,《 中国宗教》2008 年第10 期。
    ⑩参见李绍明:《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89 - 102 页;《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5 年第4 期。
    [11]参见苏秉琦、殷玮璋:《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 年第5 期;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12]参见K. C. Chang ,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6 。
    [13]当然,除了三个走廊中的主体性宗教外,还有其他一些跨民族、跨文化的外来宗教存在。此外,主体性宗教在不同地区也有穿插存在的现象。
    [14]参见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 年第4 期;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民族研究》1997 年第6 期。
    [15]参见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第70 - 77 页;《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 年版,第79 - 97 页。
    [1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第86 页。林先生对经济文化类型的最初定义为:“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参见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
    院出版社1990 年版,第80 页。
    [17]参见Wang Jianxin ,“Uyghur 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 The Role of Islamic Leadership in t he Turpan Basin ,”Studia Culturae Islamicae ,No. 76 , pp . 14 - 22.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 rica , Tokyo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2004 。
    [18]参见王建新:《维吾尔族的萨满教与日本民族的萨满教及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 期。
    [19]参见王建新:《中国伊斯兰中的家族与门宦——灵明堂固原分堂的人类学研究》,王建新、刘兆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民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第140 - 154 页。
    [20]参见王建新:《宗教文化类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新探》《青海民族研究》2007 年第4 期。
    [21]参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52 - 391 页。
    [22]参见黄钰:《瑶族族源新探———苗瑶同源论》,《 广西民族研究》1993 年第4 期。
    [23]参见王建新:《広南Ä Š族の父系親族と村落祭祀———伝統文化による権威構築のÁ ‹ «š Àについて》,爱知大学:《文明21》,No. 17 ,2006 ,第105 - 144 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