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学科今后的研究方向将继续坚持对策性研究与基础性研究并重,把学术取向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继续深入开展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历代民族政策及边疆政策研究。当前,世界民族矛盾普遍激化,民族主义浪潮蔓延,国际局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明显加剧。加之,国际反动势力历来都是利用民族、宗教及边疆问题进行颠覆和分裂活动。因此,民族问题是影响21世纪国际政治关系及多民族国家内部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56个民族的紧密团结,不断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必要大力开展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边疆政策的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历代民族政策、边疆政策的利弊得失,为完善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巩固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2.加强中国民族史学理论和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史研究。这是民族史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今后应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对民族史学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从理论层面上总体分析,宏观把握,寻求规律,总结特点,争取在中国民族史学宏观理论方面能有所建树。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史的研究同样也是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充实的资料基础。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汉文文献到近现代大量著述中都有关于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以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历史文献也十分丰富,依据汉文资料和少数民族文字史料撰写一部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史完全可行,对于科学地总结民族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中国民族经济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域分布辽阔,且多为边远地区。历史上各个民族由于居住环境及社会发展条件与过程不尽相同,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建国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分布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这种状况既有现实的种种因素,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往学术界对中国民族经济史的研究虽然有所成就,但还大有拓展的空间,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诸种原因,提高对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总体认识水平。在这个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对物质生产形式的研究;对民族贸易、各民族经济交往的研究;综合性民族经济史的研究。搞好这项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深层次上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开展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史研究。中华民族今天的分布格局是在不断变动中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素造成了数千年来各族频繁迁徙,错居杂处以至融合为一体,这其间既有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内迁,也有汉地居民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外移,呈现出一种互动的趋势。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所以能够密切接触,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民族迁徙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尽管也见于一些史学著作,但系统性、专门性的研究还大有发展的余地,今后应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这一主题的研究,争取更有新的建树与突破。 5.加强对藏族史和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某些西方人士一直利用达赖集团制造“西藏独立”,企图分裂中国;新疆的泛伊斯兰主义势力也很猖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行一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以具体史实来阐明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成为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产品。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一些基础性学术研究,充分利用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及国外资料,进行藏汉关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力求在学术上有所推进与突破。 6.进一步做好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研手段,建立健全研究室的文献资料库,完善这种基础性工作。要组织力量翻译少数民族史料与域外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建成中国民族史学专业性的信息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