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姚婷]乡土传媒与国际移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 姚婷 参加讨论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27 期 16 、 17 专版文章之一。
    以创刊于1909年的《新宁杂志》(以下简称“《新宁》”)为开端,随着当地、国内和国际人事与形势的变化,一批乡土刊物在中国华南侨乡陆续诞生,它们用新闻报道、评论、文学创作等形式记录了侨乡社会的历史与变迁。这些乡土刊物散布于相关地域华侨在海外的聚居之处,为华侨与原居地的乡亲传递相关信息,参与国际移民网络的构建。这些刊物被统称为“侨刊”。
    侨刊对侨乡社会的文本记录
    《新宁》最初是由台山当地进步知识分子所创,其体例主要为评论、公牍、中外要闻、本县新闻、杂俎和告白。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和其发行范围的扩大,《新宁》的办刊宗旨逐渐转变为“为侨胞服务”,而其内容则渐偏重于本县新闻,既报道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大事,也大幅报道县内民众的日常生活,作家长里短式的陈述。仿效《新宁》的体例和栏目设置,周边地区的士绅相继创办面向本村、本族海外侨胞的村刊、族刊。这类侨刊极大吸引了海外侨胞的关注和支持,深化了海内外乡亲的集体记忆,强化了“同胞”的概念。而侨乡社会的特征、风貌,也于不同级次的侨刊记录的相汇中呈现出来。
    侨刊的编纂者是侨乡当地的知识分子或士绅阶层。作为传媒,不同层级、区域的侨刊,其话语权被控制在不同人员手中。侨刊所登载的内容,需向外传递的信息往往取决于侨刊的组织者,这也就是对同一事件,不同侨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描述和反应的主要原因。侨刊对侨乡社会的记录是有选择性的,因此侨刊的侨乡社会文本记录功能和价值还需借助于考察侨刊背后的人的行为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侨刊对移民网络的参与构建
    侨刊是连接侨居国和原籍地的桥梁,在沟通海内外乡亲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互动与对话,其自身也实现了对国际移民网络的参与构建。关于这点,可从新中国成立前《新宁》的“告白”栏目切入考察。
    首先,每期《新宁》必有的关于其代理处的“告白”显示出来的发行网络,其实就是布及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的海外台山人的分布网络。《新宁》既加强了这张网络的紧密度,还构建了国际移民网络之下的信息流动次级网络。其次,不少关于金融业、医药业和一般商业的“告白”展示了同族、同村、同县是如何通过血缘、地缘或业缘的纽带建立跨国商业网络和资金运转网络。在这张跨国网络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香港。当时华南地区多数民众出洋都要途经香港,而且还有大批移民留居香港,因此香港成为华南—北美或华南—东南亚移民网络中人员、物资、信息流通的中转站。《新宁》本身也在香港设置了分局。再者,《新宁》“告白”中有大量声明和启事。而那些鸣谢华侨捐款的启事传递的除了侨乡民众对华侨的感激之情,还有前者对后者的要求和召唤。最后,有些在《新宁》上出现的“告白”,也出现在海外的华人报刊上。这种对称的信息传播,恰恰说明海内外群体对某些信息的共同需求,而侨刊与国外的华人刊物则为移民网络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公开、便捷的路径。
    侨刊对侨乡社会进行文本记录,具有文献价值;它还参与构建国际移民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沟通内外的现实功能。但侨刊的价值与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必然受到国内政治作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当国际移民网络断裂之时,侨刊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可能与作用;而信息流通渠道多元化,也会影响侨刊以往价值和功能的发挥。这些延续百年的乡土传媒应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已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或许超越本土,参考其他国家“侨刊”的发展模式,会对中国侨刊价值和功能的保存与更新有所裨益。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姚婷系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