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秦弓]海外资源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双重效应(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秦弓 参加讨论

    二是盲目求新。
    求新成为学术时尚,唯新是求,生吞活剥,缺乏审慎的选择,缺乏契合实际的化用,缺乏创造性的更新,往往一个观念尚未吃透,一种方法未能熟练,便又去追逐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求新急切,而对新观念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移植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缺少冷静的反思。有的学者审慎对待新潮,便受到“落伍”之讥。文化研究本来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视野,但是文化研究大潮澎湃,对文学研究形成挤压的态势,仿佛文学研究已成明日黄花。盲目求新,不仅对新的不求甚解,食洋不化,对学科的基本问题有所忽略,而且还带来了新概念大轰炸、表达晦涩、诘屈聱牙等问题,正所谓以艰深文浅陋。
    三是任意发挥。
    任何观念与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一旦恣意而为,必然漏洞百出。如有的学者借用女权主义与心理分析理论,认定鲁迅之所以对朱安没有爱情、对母亲有所抱怨,是因为新婚之夜作为男性在妻子面前遭受了挫折,遂把失败的惭愧与羞辱转化为仇恨。这哪里是严谨的学术研究,分明是故作惊人之语的低级噱头!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的由于年轻人敏感,吸收新鲜营养操之过急,结果造成了消化不良;有的出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养成了所谓“汉学心态”;有的属于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图的是带有新名词的论文容易发表;有的则属于利益互惠,海内外彼此征引,相互夸赞,对等邀请,等等。
    海外学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一则具有可贵的资源价值,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认真选择,主动汲取,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我们的学术研究之中;二则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注意甄别,取其所长,去其所短,防止把异域学术的“污染企业”搬到中国的土地上;三则应该注意海外学术在中国的适应性,避免因国情的隔膜而产生副作用。只有在选择、汲取、转化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海外资源的引进才能更为自觉、更加有效,才能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对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