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一 日本民俗学的产生 1923年(大正12年)11月,柳田国男接到关东大地震的消息后,立刻辞去了担任了近三年的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委员的职务,从瑞士的日内瓦回到了日本。回国后,他亲眼目睹了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决心“为真正的学问而奋斗”。他立刻在自己家中召开了首次关于民俗学的谈话会,并开始致力于确立日本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研究者的工作。构成其民俗学研究根基的,就是他那强烈的“学问救国”思想,即希望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拯救社会的强烈愿望。 柳田国男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明治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近代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变化,造成了迄今为止的日本人的生活文化、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生产和消费的问题,还包括各集团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层次的伦理规范,进而还包括融合了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内的生活文化整体——从整个国民的层面上逐渐解体,而代替这些的尚未形成,甚至连方向都未确定。一般人所面临的生活上的困难、社会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此。如何在国民层面上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的新的生活文化、新的生活形态?如何在当时国际形势下构筑起与此相对应的国民经济和政治体制?换言之,面向未来的新的国民国家将走向何方?同时,在建设新的社会中如何才能使迄今为止构成一般生活文化的各种传统因素发挥作用?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就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试图整体性地把近代化之前、西洋化之前的日本民众的生活和文化阐述清楚。 …… 书摘二 秋祭原来是在农历十一月满月之夜举行,这与论及春祭时的情况大体相同。只是这时在高地和北方地区已经相当寒冷,进行祭祀反而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因此柳田认为这种温带地区的风俗被原原本本带到了寒带地区。 除了四月和十一月以外,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二月举行春祭,九月举行秋祭。对此柳田这样认为,二月和九月原本是为了四月和十一月的祭祀开始斋戒的时期,为了侍奉神灵,有必要通过彻底的斋戒达到“清净”的状态。 例如,对农民来说,九月是丰收以后最易于举行祭祀的月份,也是最适合举行祭祀的月份。但是许多地方却放弃了最适合祭祀的农历九月,选择在霜重的农历十一月举行祭祀。这是因为,为了能与神灵互相感应,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斋戒,在达到适合参加祭祀的精神状态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月以上的严格谨慎的生活。在九月举行的秋祭,原本是开始为十一月的祭祀做准备的一种仪式。后来其斋戒的含义逐渐被淡忘,再加上十一月的祭祀不合季节等因素,就提前到了这一时期。这种为了祭祀而进行的斋戒后来经常以短时期的“洁斋”形式流传。 柳田认为,农历二月迎神,四月送神,秋天则是九月迎神,十一月送神,这种习惯古来有之。而迎完神之后到大祭之间是斋戒的时期。 这期间最为忌讳的是各种各样的“不洁”,尤其是死亡这个“不洁”。例如,要严格避免与不洁之人一同用火。另外,在斋戒期间,在清洁身体的祓禊仪式上非常重视水的力量。因为水被认为具有洁净物体的力量。例如,靠近海的地方的习俗是祭祀时必须使用海水,那里的人们认为潮水本身具有净化事物的力量,所以用海水举行祓禊祭祀,即“潮斋”。 …… 后记 本书是笔者在迄今为止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若干新的论点以论述柳田学,力求明确柳田思想和学问的整体形像以及柳田所描绘的日本影像。 迄今为止关于柳田的著作出版了很多,但在民俗学和社会构想两方面研究其思想和学问的著作却很少见到。笔者认为柳田民俗学是由其独特的社会构想所支撑的,要想把握柳田学的涵义,这两方面的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现在正处在大的转折期。国际社会的方向性研究,和国内与此相关的对政治、经济模式的研究再度兴起。而且同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在道德问题被正式提出。柳田学主要部分的形成期,1920年前后即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也是日本近代最大的转折时期,柳田自身是从如何应对这种事态的问题意识来构建他的思想和学问的。他再次考虑到了日本将来的状态,提出了如何形成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和内在伦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勿庸置疑,围绕这些问题,柳田的思想和学问一直是把那个时代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对现在来说也具有启发意义。 例如,最近不论在日本还是在欧美各国,人们指出,构成社会最基础内容的道德表现出崩溃趋势并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点典型地表现在儿童的世界和年轻人的世界里。现在,在哲学和思想史领域也开始深刻地意识到那种道德性、伦理性的东西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柳田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状况出发来研究普通人之前的内在伦理形成的样态,而且开始重新探讨以此为背景形成的人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问题。那是他的氏神信仰研究的动机之一。而且那种问题意识和问题的解决方式接受了当时欧洲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先进的学术——如上所述,现代精神性问题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作为课题提起——的强烈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