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多元文化管理与相处之道。中国很早就把“仁”字当成一个很高的价值加以倡导,强调仁者爱人,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中国从汉代就知道五方之民各有性也,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意思。这与西方传统宗教和近代民族国家强求一致和严格排他的做法很不一样,倒是跟现代哈贝马斯倡导的“互主性”有些相通之处。中国在长时段和大范围内相信这个价值,只是因为近现代引进西方的“社会发展史”作为社会哲学之后,才开始变得促狭。相信今后几年中国能在这方面更好地回归传统,相对于社会发展史的范式,笔者认为这个传统应该叫文化生态学。 四是应用研究,即通过现实问题研究来为国家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中国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政治体制,例如越来越注重听证的制度,应该有利于人类学民族学发挥这一特长。 中国与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将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这个根基与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历,包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这也是千百年经验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将一直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那就是追求描述的简明,与研究对象的深切互动,还有经世致用的应用研究。这些特点将是中国学术的特色,也是它未来的方向。当然,西方在发展中见证的一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例如人权、环保、平等、博爱等,也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加入到学科和学术里面来。中国与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一定是相互影响的。只是由于近现代社会惯性,中国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心态太重,这些应该在学术交流中慢慢纠正。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和民族特点,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可持续发展,人类学民族学才真正会有用武之地,学科与社会这两者也才能相得益彰。在这个背景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将会让人理解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的发展需求。例如我们认为让人消费得多就是给人幸福,但对于有宗教信仰,特别是相信灵魂不死,将来还要转世重生的人来说,现在消费得多,积累的罪孽就大,将来转世受罪受罚就多。那就等于是用这一世的享受来毁掉下一代的生活。这样想来,物质享受还有那么重要吗?再说,我们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个人的生命会转世重生,但我们难道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吗?信教与不信教,两者在心态上难道不是相通的吗? 中国的发展既是个体人的发展,也是民族人、社会人的发展。个体人有现代性,追求功利,这一点要靠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来满足。但人还有道德心和正义感,因此就相信轮回和报应。这些道理要靠人类学民族学到底层边缘社会,即农民和少数民族当中去做调查,去实践才能讲得清。这样研究的结果,会使大家对人性和人的需求认识更深一步,最终有利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跟中国的关系,一样是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大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但人心、人性、人伦、人道这些东西都是普同的。笔者深信中国的国情与外国的人类学研究相结合,中国的民族学与外国的国情相结合,将特别有利于中国和人类的共同发展。笔者印象里,中国近年向海外扩展贸易,受到的挫折比较多,处处都受人防范。这里面有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对中国有偏见的问题,但主要是我们对外国研究太少,理解太少的问题。总之是缺少人类学民族学调查研究,不理解对方的文化。 本次世界大会就人类发展路径的选择、文化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发表了《昆明宣言》,这是中国用人类学的语言,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倡导科学发展、和谐世界、坚持民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理念。 国家民委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长杨晶说:“《昆明宣言》的通过标志着与会各国学者就国际社会热点话题达成共识,标志着中国与国际学界合作迈向了新台阶,开启了学术发展与交流的崭新未来。”宣言倡导和谐世界、共同繁荣与文化多样性,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首次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