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疾病就与之相伴。对疾病与健康,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疾病与文化之间互动的关系是医学人类学的独特切入点。 研究视角非常宽阔 医学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生态、文化和医学等多学科结合的视角,研究人类的疾病、健康、医疗体系、求医行为等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医学人类学是在人类与疾病和死亡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张实介绍说,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生物医药文化问题;保健和疾病的社会体制的相互作用问题;营养、生育、老龄化、严重精神病等在用药物的人类学问题;古今中外种族社会中的医学制度的分析比较问题等。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非常宽阔。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华介绍,纵向来说,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追溯疾病的起源;从人类与其他生物共生的角度,探讨病原体与人类宿主的关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从医学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对抗疾病的进程和不同的手段。横向来说,擅长于跨文化比较,从全人类各种不同文化中抽提出不同的病因学观念、治疗方法,并探讨潜藏在这些医疗现象下的文化特征。 疾病、健康与文化的关系是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有春介绍,围绕疾病与文化的关系,医学人类学大体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透过它来认识疾病与健康;另一种认为,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为了保持自身身心健康与安全、适应生存环境而设计,文化只是人的生物性的延伸,是平衡生物性的一种现实。他表示,上述观点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与生物文化视角。20世纪80年代末,生物文化视角受到抨击。 揭示医疗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资料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方方面面。张实表示,医学人类学者应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应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方法,观察当地的传统治疗方法、医疗体系、风俗习惯和生育行为,收集相关的民族志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理论。 医学人类学在收集材料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观察的方法。“研究者要在治病仪式、医疗行为或其他活动中集中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并随时随地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以及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以揭示其医疗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张实介绍,参与观察者要深入当地社会生活,尽量用当地人的视角来分析观察事物,研究当地人的文化。这一过程要求研究者转变角色、态度和行为,成为启发者、引导者和讨教者,使被调查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陈华表示,近年来,医学人类学的定性研究已发展出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医疗民俗收集、书写或视觉材料分析、录像录音和照片分析、家谱和家系图、社会网络分析、画图与塑模、投射技术、结构式短文、医疗机构民族志、多点民族志、计算机分析等。他说,为提高资料的有效性,在收集资料时,研究人员、研究技术和研究场景要标准化。对于同一个现象要使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技术进行调查,相互验证,这种方法称为三角构型。此外, 医学人类学家还进行实验室工作,例如在实验室对传统药物进行药理学分析。 从吸收借鉴向本土化应用转化 在我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从译介国外学说、理论,到逐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张实介绍,我国的医学人类学从吸收借鉴转向自觉本土化的应用研究,有更多的学者开始把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艾滋病研究、毒品问题、生育健康、青少年饮酒问题等。 由于同时关注到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医学人类学成为最活跃、最具理论创新潜力的人类学分支之一。张有春表示,在中医研究领域,对人类学方法与视角的呼唤尤为强烈。人类学知识的应用成为中医研究的热点话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医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他说,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系统的疾病认知与医学体系,这既需要医学专家的整理与临床应用,也需要人类学家从本学科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人类病痛体验及应对的普同性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同,民族医学的发展现状也各有不同。有的民族医学不仅有多样的诊疗方法,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有的民族则只保留了少量的医学书籍,且散落在民间,目前尚在系统整理中;有的则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单方和验方或简单的诊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张实认为,对民族医药的研究应以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为主线,借助宗教学、民族文学、医学人类学、民族史、地方志等进行考察研究。 在陈华看来,我国医学人类学的任务在于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去探讨各民族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本质, 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医学理论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