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12月17日,1925年6月28日停刊,出至第97期;1936年4月4日复刊(第二卷第1期),1937年6月26日停刊,出至第3卷第13期;迄今90周年了。《歌谣》周刊的创刊,不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件大事,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的一个标志。《歌谣》周刊发刊词中阐述了搜集歌谣两种目的:学术的和文艺的。胡适为《歌谣》周刊复刊号(1936年4月4日,第二卷第一期)写的复刊词说:“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歌谣》周刊前后两段时间的办刊思想和学术观点,影响着几代从事民间文学搜集研究工作的文人和学者,也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上留下了印迹。在《歌谣》周刊创刊90周年之际,本刊以专栏形式推出民间文学界七人笔谈,就《歌谣》周刊的精神、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等,阐发各自见解。本辑还编发了陈泳超、刘晓路、毛晓平三位所撰文章,以歌谣运动首倡者、中国近代史科学采集民歌第一人刘半农,歌谣周刊发起者、编者之一周作人两位先生在上个世纪搜集和研究的歌谣文本为研究对象,回溯当年“歌谣运动”学术思想。一为纪念,再为重申“歌谣”研究于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史之地位,以飨读者。 ——主持人:《民间文化论坛》记者 冯莉 《歌谣》周刊90周年纪念专辑目录 ·七人谈· 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这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 陈连山:对《歌谣》周刊两个目的的再评价 陶 阳:《歌谣》周刊的“规矩”要继承 吕 微:民间文学需要统一的学术目的 施爱东:民俗学的“变”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 王 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专稿·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