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不能在保留五一黄金周的前提下再增加法定节假日呢? 蔡继明:果真能够如此,我又何乐而不为呢?问题在于,上述建议在政府那里很难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民进会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从1988年起就多次提出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但一直没有被采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先后4次提议类似建议,但国务院以假日总量不宜扩大为由没有采纳。我们的方案之所以能够被国务院大部分采纳,恰恰在于我们是在拆散黄金周的基础上,把节省的法定假日分配给了传统节日,这样在假日总量只增加1天的情况下,增加了4个传统节假日。 不仅如此,所谓黄金周拉动经济增长其实是一种幻觉。我们分析了这些年的旅游业收入数据,发现黄金周并没有带来旅游业收入的更快增长。因为旅游业收入的增长不能只看五一、十一黄金周,而要看全年的增长率。黄金周期间旅游行业自然是门庭若市,但黄金周过后则门可罗雀。而媒体的报道大都集中在黄金周期间的收益增加,而没有关注旅游业全年的收入变化。事实上,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集中消费必定是未来消费量的一种转移,一种提前透支,总体消费量并不会因为集中休假制度而增加,二者没有因果关系。相反,黄金周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很多,比如大量游客同时出行会超过环境承载力,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造成破坏;黄金周还会使商家短期成本增加,使消费者受到的服务质量下降;同时政府公共管理费用也会相应增长,也不利于学校、金融、证券、进出口贸易等的开展。此外,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的本义也被冲淡了,变成了旅游节、购物节。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假期分散开来,有利于缓解这些矛盾,利大于弊。 记者:为什么不能等带薪休假全面落实之后再取消黄金周,这样也可以避免很多人对您的误解。 蔡继明:因为如果继续保留黄金周,带薪休假就永远落实不了,企业不会给员工那么多的假期。五一、十一黄金周就像一架独木桥,十几亿人挤在上面,如果不把独木桥拆掉,就不会促使政府下决心推行带薪休假。这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吧。 记者: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期,在外务工人员回家探亲的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的假日制度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蔡继明:五一长假期取消后,增加了4个传统节假日,而清明、中秋、端午和元旦等为期1天的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就形成了5个小长假,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短期旅行特别是城市周边游的需要。而要满足人们长途旅行和探亲的需要,最重要途径是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这样大家就可以自由选择出行时间,形成自己的黄金周,而不是人为地限定在某一段时间,几亿人民全挤在五一、十一那几天集体出行。 然而,带薪休假制度目前并没有完全落实,很多人怕得罪领导或下岗,不敢提带薪休假。要使广大劳动者知道,休息权是劳动者的权利,是我们的人权,应该增强维权意识。建议通过集体诉讼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所谓集体诉讼,就是一个集体内部,只要有一个员工提出诉讼,其他员工都不反对,一旦胜诉,所有员工都将获得赔偿。有了集体诉讼,企业就会比较自觉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同时还可以发行旅游消费券,即设立全国带薪休假福利基金,资金来源于国家旅游税收收入,分成旅游消费券基金和企业奖励基金,前者发给带薪休假的职工,供其旅游,后者奖励执行带薪休假的企业,从而实现员工、企业、旅游业、社会的多赢。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我们的节假日总量也会相应增加,比如重阳节、元宵节可以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但是必须明确,任何休闲最终都是要由劳动者自己来买单的,休闲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创造的财富。我们现在还不能盲目攀比西方国家,我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欧美和日本的1/20,而我们的假日总量已经接近于他们的90%了。 (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中心主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2008年的假日制度改革,大部分来自他领导的课题组的建议) 背景链接·假日制度改革 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现。在我国古代社会,官方规定的节日和老百姓的节日基本上是统一的。到辛亥革命发生很大变化,夏历被取消,改成公历,夏历的节日被当作封建旧事物铲除。夏历节日实际上非常合理,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研究小组的刘晓峰老师是位历史学家,他曾说过:中国古代历法中, 年分为阴阳,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上半年的节日比下半年的节日多且重要;月分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奇数月的节日比偶数月节日多且重要。这些节日的安排充分体现了阴阳和谐、阴阳互补,非常值得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设定了一些政治性节日,比如三八、五一、六一、十一等,老百姓很难自觉自发地参与。传统节日中保留下来的就是除夕,这也造成了除夕的时候人们才有回家团聚的意识愈来愈重要。到1969年,中央政府突然颁布指令,说根据革命形势需要与百姓要求,取消春节不过了。抓革命,促生产,突出政治,当时有口号是“大年三十不停战,大年初一接着干”,都贴到了猪圈上。改革开放以后,1978到1998年20年间,春节等节假日恢复正常。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两则读者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算是一种舆论导向。次年发布了有关假日制度的法令文件。199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单休日调整为双休日,这样52天的休息日变成了104天。但是这并不是从公民休息权考虑的,而是着眼于经济角度,由于经济由短缺经济向剩余经济转化,为了节省原材料,才多休息一天。1999年,为了刺激消费,尤其是通过旅游来刺激消费,五一、十一假期由1天变成3天,人们又自发把假期跟周末凑到一起,形成“黄金周”。这个称呼实际上来自日本,日本每年4月底5月初的几个节日加在一起放假,旅游、购物都像井喷一样,似乎遍地黄金,故冠以黄金假期。这依旧是出于经济的考虑。 2008年确定的假日制度改革,主要就是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休息日,将五一黄金周拆散,改回1天,从中“挤出”的2天平均分布开来,再加上此前除夕不放假,除夕再加1天,方便老百姓团聚。这样全年法定休息日从114天增加到115天。更为关键的是,不同于以往,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出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