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安介生]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新论(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安介生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侯清柏、张培荣著《介子推与寒食清明节》相关内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相关研究论著参见:陈泳超的《寒食节起因新探》(《晋阳学刊》1991年第5期)、《寒食缘起:从地方性到普泛化》(《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张勃的《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寒食节起源新论》(《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主要基于移民角度的思考》(《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刘杰:《寒食火禁与介子推故事关系考论》(《晋阳学刊》2012年第5期)。
    ③参见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历史的剖面》,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页。
    ④参见卫聚贤:《汉汾阴后土祠遗址的发现——附发掘计画》,《东方杂志》第26卷第19号(1929年),第71~81页;《介子推隐地考》,《说文月刊》(1940年)第2卷,第6~7期,第106~112页。
    ⑤参见张颔:《对顾炎武关于介子推考证的补说——兼谈新修地方志中的一个原则》,《晋阳学刊》1983年第5期。
    ⑥参见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
    ⑦参见庞朴:《寒食考》,《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⑧参见李晨光:《寒食节考》,《文史月刊》2003年第4期;李道和:《前人对寒食习俗的解说及其内在矛盾》,《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5期等。
    ⑨参见《左传杜解补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笔者按:先秦时“绛”地有两处,一为故绛,在今山西翼城县东;一为新绛,或称为新田,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⑩参见《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参见清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817页。
    11关于汾阴后土祠信仰问题,参见李零,唐晓峰:《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载于《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07页。
    12参见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版2009年版,第56页;又见唐人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冬”字条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又见元人陶元仪辑:《说郛》卷五九上与明人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二一“寒食断火”条。而《太平御览》卷八四九所录文字稍有不同:“桓谭《新论》曰: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王者宜应改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参见《艺文类聚》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62页。《初学记》卷二六引文为:“《邺中记》曰:‘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中国以为寒食。’”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8页。
    14参见《艺文类聚》卷四,第62页;又参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参见宋人王溥辑:《唐会要》卷二十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6参见宋人祝穆辑:《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参见《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集部”。
    18参见明人张宣撰:《疑耀》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参见清人和珅等监修:《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〇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参见清人储大文等纂修:《山西通志》卷二〇“汾州府山川”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据段恒:《绵上村》,未刊稿,第1页。千年名村绵上村在今天图籍上往往被误改为“棉上村”,笔者以为应尊重史实,改回原名。
    参考文献:
    [1]〔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唐〕欧阳询辑.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唐〕房玄龄等著.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0]〔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M].中华书局,2009.
    [11]李文娟.寒食清明节与唐朝文化[M].安徽文学,2009(6).
    [12]安介生.晋学研究之“区位论”[J].晋阳学刊,2010(5).
    [13]〔唐〕宋祁,欧阳修等.旧唐书(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四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上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7]李零,唐晓峰.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J].九州(第4辑),2007.
    [18]〔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王文楚等点校.肇域志(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