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如何评价?传统节日该不该有所丰富和创新?创新的来源和尺度在哪儿?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够统一吗? 孙健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冲击。国外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很严重的摧残,想让它一下子恢复,谁也没有这种良方。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个不要去讲什么统一,每个社会不断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注入。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以后,就像我们读了很多诗,读了现代诗、朦胧诗、十四行诗,再去看古典诗词,会发现还是我们这种唐诗宋词太好了,真是千古绝唱。 过去过七夕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强加他们,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老百姓想怎么过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们要正面宣传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过的,它的文化意义在哪,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要有尊严,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萧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只是补充丰富,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价值观念寄托的地方。当然我们顾本,但并不排斥外来的一些文化,因为社会有多元的需要。 我认为传统节日要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它的基本内涵会比较稳定,但形式、方向会不断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动调整节日的内容,所以七夕的变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来讲,人民群众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专家说也不要政府说,要人民自己来说,他们自己做选择,这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统一。比如男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可以变成当今社会伦理的加强,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触不多,没机会谈恋爱,不妨作为一个爱情节,作为一个相会的日子,作为社会和谐的方式。 李松:我们当然不能静止僵化地看待传统文化,它一定是动态的变迁的借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借鉴,但不能借鉴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传统的接续,不再是直接传承了,因为它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淡化了,但在爱情方面,我们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解读。中国人对爱情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至于怎么过七夕,首先,我愿意每年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纪念它,强化它,不仅强化自己,还要影响周边的人,把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么事情。我相信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其二,节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个人关上门过七夕。如果大家都觉得节日应该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节就很了不起了。 4问:近年来,各地举办七夕活动热情高涨,不只是商家,许多媒体也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孙健君:商家利用七夕作为发财的机会,却根本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是两回事,媒体比商家有思想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作为学术分子只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大众想法和学术观点不是完全一致的。媒体主要是一个导向,把专家的认识传给社会。 萧放:这些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想想怎样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 李松:七夕这天去相亲,在文化转型中有它的具体意义,给现在的关系更增加一种浪漫色彩和道德规范。但是我反对媒体和商家把七夕节做成一种商业过程,反对把七夕节炒作成一个黄金节。我觉得节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时间,节日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商业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