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霹雳布袋戏对传统布袋戏的扬弃 在商业市场的开拓上也向迪斯尼学习,霹雳公司以布袋戏为中心,并利用偶像的号召力开拓一些列相关产业以及外围产品。主要有线上游戏、布袋木偶、Cosplay、图书、道具、纪念品、DVD、玩具,甚至包括旅行箱、瓷杯等结合霹雳布袋戏元素的日用品和产品。霹雳公司的这种多元化、多种产业并行全方位发展的模式,在向迪斯尼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壮大。和迪斯尼相比现在还缺的就是规模宏大的实景建造的霹雳主题乐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市场发展顺利,以现在台湾民众对于霹雳布袋戏的狂热程度和其成功先例来看,霹雳公司很快可以成为中国的迪斯尼。 黄强华与黄文择两兄弟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满足各个年龄层观众的需求,不但继承了传统表演方式的精髓,在剧集制作上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布袋戏新的生命。商业化的今天,民俗技艺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继承文化性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霹雳布袋戏走出的产业化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团体企业化,艺术表演工业化,艺术营销终端化。[2]霹雳布袋戏在台湾广受欢迎,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本地化优势”。对于大陆观众来说,他们无法收看到布袋戏电视节目也租不到DVD,此外,布袋戏的配音大多数为闽南语。 很难想象,霹雳布袋戏在大陆拥有不少戏迷。以百度贴吧为例,截止到2015年11月底,“霹雳布袋戏吧”的关注人数有81,110,帖子数共有2,600,131。2006年,霹雳到上海东亚展览馆举办“霹雳奇幻特展”,一位大陆戏迷cosplay扮“剑君”,背着一把剑架,从四川搭火车,花了四十个小时到上海参加活动,入迷程度丝毫不输台湾粉丝。[3]2013年,片头曲《天苍苍》出现了普通话版,反而被部分网友批评为“削足适履”,并指出传统布袋戏的传统价值应在闽南语配音和歌曲,改为普通话后失去“原汁原味”[4]。 “霹雳系列布袋戏”每周发行两集,其出租率在台湾所有电视剧中名列第一,在全台湾每集节目至少有一百万人次的固定租阅观众。其中以17岁到30岁的戏迷族群最为庞大。[5]“迷”这一群体对民间艺术的改革推动不容忽视,我们以某位粉丝的言论为例:既然文化遗产需要经济那就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布袋戏的文化传承并没有在黄大(“黄大”是百度贴吧中粉丝对黄强华的昵称)身上断掉这很关键 ,因为黄大跟随了时代的脚步,从偶的改革和对剧情世界结构的改革上来看黄大居功至伟一项项决策把霹雳推上了巅峰。有人说现在剧情无下限。但是霹雳粉却越来越多,因为它符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无路男女,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现在霹雳编剧很多,这只是一个过程什么叫择优而录洗尽铅华?黄大不傻,他知道他在挑选人才,要不然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个人永远比不上一群人。[6] 霹雳布袋戏的商业成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霹雳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革新发展。现在的霹雳电视、电影布袋戏不仅继承布袋戏的戏曲文化精髓也开拓了新的戏剧形式,带来了台湾布袋戏产业的繁荣,在发展的同时又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市场培育与产业链的建设走入良性循环,这将是未来民俗艺术发展的基本逻辑所在。在台湾云林县,布袋戏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云林县政府对黄氏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2007年云林县议会更决议将黄海岱的生日1月2日定为“云林布袋戏日”。黄氏家族的布袋戏传承人被政府授予的各大奖项不计其数。2002年,为摆脱长期形成的出口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方面首次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之下,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跨越。[7]这些都是企业“走出去”时可利用的发展契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