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惠嘉 参加讨论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宗教有特许状的社会功能,该功能是社会生活存在的本质条件,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有效性,它可以指引人类走出战后危机;但他同时强调特许状功能仅在特定语境之下方可直观,其动因也源自经验性的心理情绪。这看似自洽的理论背后隐藏着普适诉求和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自由和道德的悖论。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宗教;功能;普适性;经验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人类学派的代表,对于田野工作者马林诺夫斯基,学者们并无异议,一致认为他确立的新的民族志研究标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类学家;但对理论家马林诺夫斯基,负面评价却不在少数,且多针对他的信仰功能理论。这些批评是否确有其实?理由何在?就我所见,除了纳德尔(S. F. Nadel)[1]还鲜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信仰和道德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Faith and Morasl)(以下简称《信仰》)为例对马林诺夫斯基的逻辑进行梳理,在同情地理解中发现其看似自洽的理论内部存在的普适诉求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呈现马林诺夫斯基的爱与无奈。
    在《信仰》中,马林诺夫斯基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旨在讨论“宗教在我们当代文化中的地位”[2],亦即宗教在当代“文化中的功能”[3]。事实上,《信仰》的许多观点他在《原始心理中的神话》[4]、《巫术、科学与宗教》[5]等文中也有讨论,但该文重提这一问题的初衷和落脚点却不同以往。若说一战时马林诺夫斯基选择了逃避,那么面对战后的满目疮痍和二战前夕的集权主义思潮,他选择了担当——眼见战争粗暴地“使科学成为政治和党派的奴隶与附庸”[6],政府“滥用武力,国家间无目的、破坏性的征伐”[7],“某个种族的绝对至上主义赋予它欺侮其他民族的权利”[8],“利己主义在我们自己民族内部神圣不可侵犯”[9],这一切已“危及战后西方社会的发展”[10],令马林诺夫斯基痛心疾首。在他看来,种种危机只有通过重新认识和理解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借助信仰的力量才有望改变,因为宗教信仰关乎道德,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所谓“健康的社会生活必须以真正的宗教价值体系为基础,它向我们启示神的存在和道德规则……这信仰允许我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自主权,为了科学的进步、为了建立自由人的共同福祉而工作”[11]。换句话说,马林诺夫斯基是想经由功能为宗教辩护,通过重新发掘宗教的功能,使世界回归“健康的社会生活”,进而实现关切人的自由这一最终目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他才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始终把信仰和人的生活、欲求、困难以及人类的希望之间的关系放在视野之内”[12],呼声里,一个心怀大爱的马林诺夫斯基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不已。
    追寻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论理路之前,我们尚需对《信仰》的论证对象做一说明。《信仰》全文共七章,各章题目是:
    1、 宗教的三个方面
    2、 神话的社会学意义
    3、 神话和仪式中神灵的世界
    4、 神圣故事和它的文化语境
    5、 被遗弃的图腾奇迹
    6、 其他民族志领域的证据
    7、 关于宗教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结论
    其中一至四章是论述部分,五、六两章是民族志案例分析,第七章为结论。直观各章标题不难看出,在这篇讨论宗教功能的文章中,神话仅在标题中就出现两次,加上“神圣故事”这一变化性表述,论证主体部分神话可谓四有其三,无疑是全文的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如此设计是意有所指的。如其所言,“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首先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宗教是什么”[13],所以他第一章便尝试从宗教的构成要素入手,解答这一问题:“每一种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还是成熟的,都呈现出三个主要的方面,教义、仪式和道德性。”[14]同时强调:“同样重要的是抓住这三个方面本质的相互联系,明确它们只是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三个层面。”[15]对于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道德性”,下文将予以专门讨论,此处先略过不谈,其他两方面,莫不与神话有着密切的关联。
    每一种信仰的信条,每一种教义的主张(dogmatic affirmation),都倾向于演绎成一段古老的叙事。换句话说,抽象的教义原则体系无一例外都与一个神圣的历史绑定在一起。[16]
    人类的大多数教义体系总是以一系列神圣传统的形式出现,一组故事讲述着事情的初始,从而证明(vouching for)它们的实在性。因为从神话中我们已经知道神灵怎样创造了人类,并向人类显示他的实在性,我们通常会发现神话也包含着人类如何去礼敬神灵以便和他们保持关系的秘诀(prescription)。它使人能够和神灵保持联系。于是,对神话的讨论便将我们直接引向仪式之谜。[17]
    宗教教义往往是神话故事,教义体系则是一系列故事,而仪式的指南或范本也能在神话中找到答案,因为神话给人们指明了与神沟通的方式,无怪乎马林诺夫斯基说“神话给所有的信仰提供了基础”[18]。如果说宗教功能得以发挥作用建立在人们信仰它的基础上,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又具体地建立在对承载宗教教义、指引人神关系的神话的信仰之上,那我们也可以说,宗教若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以人们对神话的信仰为前提,所以,《信仰》讨论宗教的功能就是讨论神话的功能,为宗教辩护的过程亦即为神话辩护的过程,二者以信仰为公约数,在不考虑各自作为现象的具体显现方式的情况下,可互相置换,马林诺夫斯基本人文中也常在这一层面交替使用二词,这便是他如此设计各个章节标题的用意所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也可以将马林诺夫斯基的辩护对象表述为“神话-宗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