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朝戈金]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代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朝戈金博客 朝戈金 参加讨论

    
    (《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
    朝戈金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说文化是人类这个物种的“体外器官”,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也包括留在非洲的人群)在五大洲差异极大的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中,得以适应环境和气候,获得食物和其它生活资料,使得种群繁衍和发展的有力武器。现在,生物遗传学家——特别是基因研究专家——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告诉我们,人类走出非洲的远征,一条是通过海上之路,最后到达澳大利亚。另一条是从非洲东行,从黎凡特这个直通欧亚大陆的门户,渐次遍布这两块大陆。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的中亚地区,因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驿站。它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在人类文化链条上的特殊位置,使得它长期以来就是国际学界重视的热点。顺便说,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也都在这片广大的地区。我们这里将要讨论的“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及其保护”的话题,就是始自汉地、穿越这个人类文明重要地区的东西交通线沿途的文化和文明形态。当然,这些报告所涉猎的,主要是中国境内的以阿尔泰语系民族为主的口头文化传统。即便有这样的限定,我们仍然相信,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对文化和文明问题的讨论,其来有自。不过,在今天,这种讨论获得了另外的意义 ——既是探究原委,梳理文明脉络,了解先祖足迹,也是抢救日渐消亡的遗产。我们知道,是一些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的人文学者,率先倡导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立档、保护、传承、研究和复兴的。这种认识,渐次影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逐步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识,进而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为上——近年不断发文和采取各种举措,号召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大力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当今语境下,与物质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保护形势。总体而言,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增强,其他因素,例如文化标准化、地区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和城镇化、农牧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等,所有这些大量涌现的现象,都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珍贵的传统民间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在那些传统文化的秉持者人数较少的地方,在从语言到经济生活方面都处于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族群当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那些本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中的口头遗产,正处于消亡的危境中。
    口头文化遗产的消亡,与地球上生物物种的消亡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一旦真正消亡,都不能再生。例如恐龙和猛犸象。不同之处是,濒危的生物物种,或许可以依靠少数个体的培养和野化,重新获得一定程度的种群发展。而口头文化遗产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一旦语境丧失,生存条件缺失了,就万难恢复。例如,在20世纪中,就在我们眼下,许许多多的语言消亡了,而我们束手无策。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比生物物种还要脆弱,还难于挽救。
    二
    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不仅是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经济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境地,还有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的国民意识中,对生长自民间的文化,长期以来多持有轻 视的态度。纵使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遗产,以往的相关工作却做得很不够。我们面临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挑战。诚然,我国的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专门化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至于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则起步更晚,发展更缓慢。比诸西方国家的举措,更可以看出我们的欠缺。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国外的“口头传统”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到40年代,迄今已经形成了专门而精深的学术传统。“口头程式理论”以及“民族志诗学”等学派的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多达150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西方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成立专门机构,搜集、保存和研究各种口头样式的文化遗产,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芬兰文学学会已经建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和口头传统档案库,尤其是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为我们树立了口头文化搜集、保存、开发、应用和研究的范例。
    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文化研究上有差距,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相关经验也有不足之处,但不等于我们一无所长。就拿这个课题组的参与者的情况而言,有不少学者多年来一直以我国各民族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优势。特别是新疆的学者,具有语言优势和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该项目的承担机构——也把各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传统作为其长线发展的方向,并逐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技术路线、符合老中青结合原则的学术力量构成,符合晚近国际学术走向的学术视野与开放体系。有了这样的团队以及多方合作的基础,我们就从一开始对承担并合格地完成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具体到新疆地区,这里各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恢宏灿烂,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传承文明,独树一帜。历史上与丝路文明同兴共荣的各少数民族族群在这里汇聚交融、互动发展,共同缔造了斑斓的多元文化。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在西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传承不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影响,泽及百世后人。在更大的时空中看,这些文化汇聚和吸纳了中原文化和其他周边文化,也反过来对华夏传统和其他周边文化,多有烛照之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