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由于国家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再加上唐王朝在丝绸之路沿线派兵驻守,建立驿站,开辟商城,保证了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使者和商旅的安全往来和正常贸易,文化交流亦蓬勃展开,出现了“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夜集》)和“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的歌舞升平景象。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侵占河陇地区,加之宋元以降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使往昔热闹兴旺的丝绸之路趋于萧条,而甘肃也逐步演变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元明时期值得提出的,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开始大量在甘肃聚居。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来叙述甘肃的历史,就是因为甘肃多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嘉璐同志在祝贺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成立的贺信中,曾希望甘肃省的文化人以“源头·敦煌·丝路·交融”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的研究、建设、与促进工作,而这八个字,也准确概括了甘肃传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多民族特色。比如,天水市的伏羲庙会、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庙会、庆阳市的周祖陵庙会和公刘庙会等,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许多特征,它们对“人文初祖”、“农耕先祖”的崇拜与怀念,同全国许多地方的民间俗神信仰在性质上是有明显差别的。敦煌不但是佛教东传的重要门户和石窟艺术中的姣姣者,而且也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敦煌壁画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不但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国内存续的众多民俗事象之所由来,而且也是研究中华民族民俗史的资料宝库。比如说,近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傩文化的遗存,但有关傩文化的分类,大都依据敦煌遗书中所记录的古代傩歌唱词《儿郎伟》(共36首)所反映的内容,分为宫廷傩(官傩)、军傩、寺庙傩和乡傩(包括丐傩)四大类。再比如,关于伏羲女娲洪水神话的文字记载,过去的研究家都认为唐人李冗《独异志》中的记载最早,但敦煌遗书中的有关记载却著录于六朝时期,比《独异志》提前了四百年左右。这就说明,敦煌遗书中的民俗文化资料,对研究我国的民俗史和多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高国藩的《敦煌民俗学》、谢生保主编的《敦煌民俗研究》、谭蝉雪的《敦煌婚姻文化》等专著,已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民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甘肃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十二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31%,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9%。少数民族中,东乡、保安、裕固是甘肃独有的三个民族。 东乡族因聚居于河州(今临夏市)东乡(1950年设自治县)而得名。其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由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所构成,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与回族大致相同,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手工业、饮食业和商业。在过去,擀毡、钉碗、当筏客子(水手)是东乡族人的绝活,现在则以餐饮业最为突出,尤其是“手抓羊肉”更是享誉全国。 保安族因最初聚居于明王朝修筑在青海同仁县的“保安三庄”而得名。清同治初年,因躲避当地喇嘛教隆务寺主持及农奴主的欺压而东迁至甘肃省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刘集、大墩、梅坡一带,形成了新的“保安三庄”,其语言亦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部分人兼营手工业,专门制作各种花色品种的保安腰刀,技艺精湛,远近闻名。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历史上曾被称为“撒里畏兀尔”、“黄番”等。源出于唐代甘州回鹘的一支——黄头回纥,后几经迁徙,才定居于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和酒泉市附近的黄泥堡、前滩、明花、明海一带,1954年2月,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有两种语言,西部裕固族操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裕固族操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裕固族人以牧业生产为主,最初信仰萨满教,后来改信喇嘛教的格鲁派,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史诗《我们来自西至哈至》和叙事诗《萨里玛珂》、《黄黛琛》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有54项民俗文化,被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项目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比如说,乞巧节在历史上曾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女儿节。在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化的今天,这一风俗在大多数地区已明显淡化甚至消失。但在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和礼县,这一传统节日风俗却保存得相当完整,并在继续大规模传承。其延续时间之长(七天八夜),流传地区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可称得上是“华夏第一”。 总之,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部《中华民俗大典·甘肃卷》,以其古老性、多民族性和敦煌民俗为重点,充分展现了陇原大地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不但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家们提供了全面、真实、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新文化以及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