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特色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艺术在文学上的综合反映。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独创性的民间作品,比之作家文学、它更天然地带有这种个性,因而也越为人民所喜爱。《召树屯》卓越地表现了亚热带地区傣族的柔美风情,它的美学价值和孔雀的形象、宗教情绪结合在一起。而满族的《多罗甘珠》、《七彩神火》和诸多“巴图鲁”(英雄)的传说,则是地道的北国风光,—与酷寒斗争中成长的强悍狩猎民族的英雄传奇。它所表现的风俗习惯也是北方民族所特有的。《多罗甘珠》是写一个国王的女儿英勇护国,留下了满族妇女穿高底木鞋(马蹄式)的习俗。当多罗甘珠诱敌深入,率部隐蔽时,一个辽阔的泥塘草甸子,把他们和敌人分开了。地势麻痹了敌人,仇恨使多罗廿珠增长了智慧和勇敢。多罗甘珠受到仙鹤的启示,谋取进攻。她想“白鹤为啥在泥塘里站挺长时间不下沉?因为它腿高,又长着树权一样的脚趾。我们不能做个白鹤的腿杀回家去么?”于是她动员了诸甲百姓,七手八脚地砍了不少树枝蹬在脚上,趁秋雨连绵的黑夜,脚踏高脚木权蹚过泥塘,一举消灭了熟睡中的强敌,杀死了作恶多端的阿斯古罕,征服了古顿城和它的三个部落。威震四方的多罗甘珠被推选为女王。从此女真人为纪念自己的女英雄,都穿上了特制的“马蹄式”木鞋(只脚心处高出一二寸),这种木底鞋,本来最先在劳动妇女中使用,采榛子、蘑菇时,穿它可以防备蛇咬,可过泥塘,后来连宫中后妃也穿起这种高桩木底鞋,于是它变成满族妇女独特的民族服饰了。下登高桩木底鞋,头着“两把头”或“高板头”,再加上款式得体的旗袍,于是形成了满族妇女服装的特征。也正因这种服饰的约束,形成了满族妇女端庄大方的步履仪态和抹鬓、请安等优美的礼节。但是考虑到这种特殊的鞋子原来是来自战斗的女性和劳动妇女,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族服饰发展的源流了。 《七彩神火》更在“满族讲究鹰马并重,家家养龙驹,户户藏名雕”的风俗中,在阶级的,民族的高压下,描写了老鹰达(达,头领,老鹰达即捕鹰的头领)父女三人为解救全部落百姓往黑龙江以北的费雅哈达冰山上捕雕——海东青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的鹰户和辽王采雕使的斗争,都和史载相符。可珍贵的还有史籍上所无的细节:如有的部落靠捉雕谋生,赶着大车,携儿带女,朝着北方迫踪鹰踪雕影的流徙生活,《神石》中所反映的那木都鲁部落以石为生,都十分古朴地提供了满族先民迁徙的踪迹和崇石的来源,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史料,为正史所疏载。 许多史籍记载了辽使奴役女真人捕海东青的情况,可与《七彩神火》对读。如《北盟录》: 海东青出五国②,五国之东,东接大海,白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爪白者,尤以为异。每岁发甲马千余人,即东海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 《七彩神火》中所写的残暴的辽王采雕使在密林里包剿“达敏包”(鹰户),捉住女真人象猪狗一样圈在木笼里,头戴猪皮囊,跪在地上摸鹰牌(鹰牌上写着应捕的鹰种、数目),采雕使怕捉鹰人半路逃走,扣下他们的妻女做“人质”的悲惨景象,正是“每岁发甲兵千余人,即海东青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的生动写照。可见“官家史料”与民间传说的同一内容的不同立场,将两种材料对照来读,更可见阶级斗争与民族压迫的历史真实。凡此,都证明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勤劳、勇敢、强悍的民族。育光同志流溢于笔端的民族自豪感,使这本故事集保留了鲜明的民族性,并以独特的风格进入了民间文学宝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