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民俗文化在都市推广,是传统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您认为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有哪些? 陶立璠:客观地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上,已经行动起来了。这和我们国家对文化历史价值的觉醒有非常大的关系。我认为,文化的保护只有变成政府的行为,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国家已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抢救保护中心。中国文联、中国民间协会分别有一套抢救的班子。贵州已通过地方立法来保护。另外,国际大环境的督促也起了很大作用,我国的昆剧和古琴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记者:除了贵州,还有哪些地方通过立法保护? 陶立璠:贵州通过的仅是地方法规,全国立法尚未开始。不过有些地方如浙江、云南等,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还是很受当地政府重视。记者:是不是和近来各地“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有关? 陶立璠: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旅游行业部门一直走在前面。改革开放以来,借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很多的非物质文化,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客观上保护了一部分民间文化。这种出于旅游效益考虑的保护,为科学全面地开展保护工作争取了时间。但是,旅游开发也带来负面效应,就是没有把原来的文化原生态科学地保护,只从经济效益方面出发,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造成破坏。 记者:民俗文化的哪些地方不合理开发痕迹较为明显? 陶立璠:比如民间工艺品,本来是生产者带着感情生产出来的,但为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变成了工业化大生产,这样的生产过程就把我们民间文化很多的文化内涵流失掉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批量的生产,连没手艺的小孩都参与加工,忽视了传统图案或传统手法,产出来的东西自然粗糙,到旅游者手里就没有收藏价值,买了以后多被扔到一边。我们应该把精品贡献给旅游者,让他们得到的东西有保存价值,有欣赏价值,什么时候拿出来都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民间做的香包,现在看来文化价值很难保存下来了,只能走上很粗糙的适应市场的过程。 记者:体现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的民族工艺产品,正确的发展路子,你觉得该怎么走? 陶立璠: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强调原始状态,要保持这种状态,传承非常重要。比如剪纸和刺绣,过去都是代代相传,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然发展,母亲教给女儿,女儿再教给孩子,这种非物质创造是带着感情的艺术。给小孩缝一个肚兜,做一个围嘴,绣一双鞋,这都是母亲带着感情去做,所以能代代传承下来。变成工业化的生产后,绣花鞋就变成了没有感情文化的一般消费品。所以,我们讲工业化的生产是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大敌。手工艺品,一定要使它的手工历史传承下去,这种文化才能延续下去。 记者:民间工艺品的产地往往是落后或偏远的地方,如果不接受大批量生产,可能不会传播得很远,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陶立璠: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少,文化含量就会高。再说我提倡的是手工生产代替机器生产,广大农村里有手工艺基础的人很多,可以引导她们提高产量,但不能集体化大生产。 记者:现代化进程中,有些民俗文化的消失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陶立璠:这是肯定的。有很多东西,随着年代的久远,肯定要消失掉。我们大家每天都吃醋,山西的醋也好,镇江的醋也好,过去都是手工酿造的,从醋原料的准备到酿造的过程,一直到最后走向市场,有一个传统的工艺流程。现在这种东西变成工业化生产,传统酿造法自然看不到了。这种醋的名牌是很久之前民众用智慧造出来的,不是广告炒出来的。这种传统酿造的方式我们也可以保护,做成博物馆,让年轻一代看看祖先是怎样生产醋的。再比如说打铁这一行当,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这些东西会消失掉,但是该不该加以保护,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记者:像您刚才提到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终究会消失,怎么保护也只能是历史的现象。即使小范围的保存下来,让普通大众回头慢慢欣赏,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趣味。怎样加强民众与非物质文化的互动,激活大家的热爱之情?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价值,还要有审美价值,这种文化才有流传下来的可能。体验性保护就是一种互动方式,传承人现场制作,参观的人参与到里面去,做一个壶,一个盘子,烟缸,酒杯什么的。 记者:现在都市里的白领,工作之余确实希望学点手工艺活丰富一下业余生活,但似乎没有学的硬件很少。 陶立璠:发达国家,往往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授艺课。比如日本的茶道,有各种茶道学习班。日本的传统绘画都市教学市场也很大。我们也可以开设类似的辅导班。 记者: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 陶立璠:虽然现在保护工作搞的轰轰烈烈,但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保护什么东西,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目的还不够明晰。政府、学者、企业家、传承人,我觉得这四大块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千百年来留下的东西不是哪一级政府保护下来的,而是民众自己把它传承下来的。他们才是主人,要让他们参与,使他们有文化的自觉,保护才能走上良性发展。如果不是这样,只是政府轰轰烈烈去组织一些活动,喊一些口号,这都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长期关注,立法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我们的文化才不至于被破坏,流失。(采写/杨菲 图/张立平)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