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潘艳勤]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与“不落夫家”(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潘艳勤 参加讨论

    “廾桥”仪式实际上是给已婚布岱妇女相对自由的婚后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娘家生活的结束,新的家庭生活的开始,是娘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其丈夫家的仪式。
    (二)“廾桥”:祖先对嫁入女的正式承认
    在布岱人的社会,举行了婚礼的女人并未完全成为丈夫家的一员,因为她还没有生孩子,尚未“廾桥”,还没有得到男方家祖先的最后承认。
    在“廾桥”过程中,丈夫不需要亲自上场参与,但妻子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角色。即使丈夫外出不在家,同样可以举行“廾桥”仪式,尽管这样的情况不曾发生。而我们在文中已经提到,妻子通过怀抱丈夫的一件衣服可以代替丈夫本人“过桥”。道理很简单,因为丈夫原来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祖先原本就认得这个男人,而妻子却是“外来者”。尽管妻子在结婚当天也曾经拜过男方祖先(拜堂),但她一定要为这个家庭生了孩子之后,才能得到祖先的正式承认。妻子“廾”的“桥”,由娘家做好并亲自送来,但这座“桥”却是连接男方的祖先世界的“桥”。通过此“桥”,妻子死后,可以顺利地到达男方的祖先世界,并成为他们后代的祖先。通过这个仪式,妻子才真正“生是男方家的人,死是男方家的鬼”。这也许是为什么布岱女人生孩子之后,就会死心塌地一辈子跟她们的男人走,不管婚前、婚后自己曾经怎样地抗拒父母“合命”的婚姻。
    (三)“廾桥”:已婚夫妇正式成家
    在布岱人看来,一个人只有结婚生了孩子并举行了“廾桥”仪式,才算是“老人”(布岱人把已经“廾桥”的人称作“老人”,意思是成年人。他们认为,已经生了孩子并“廾桥”了的人才算是成年人,而不能以生理年龄来划分),才能称得上是“成家”,否则都还只是个孩子。
    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是一次性的。它是布岱人从“未成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过渡的仪式,标志着受礼者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廾桥”之后,受礼的夫妇在获得新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的同时,也将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角色行为,并要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廾桥”将传统神圣化,它以仪式的方式向外界宣布:这对夫妇已经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他们成家了。
    从仪式的内涵来看,“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我们可以通过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通过仪礼”的分离、过渡、结合三个阶段[4](P11)来分析。受礼的妻子“过桥”之前,要在房间里梳好头发,包上头巾,穿上传统的长衫长裤以及新袜子新鞋子,等待被叫出去“过桥”。这属于分离阶段,表明受礼者离开了原来旧的地位和状态。到了仪式的高潮阶段“过桥”时,受礼的妻子在佛公的指引下,过“刀门”、“油门”、“跨木桥”,在神圣的气氛以及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意志的考验,并使心灵得到洗礼,这一阶段是过渡阶段,是受礼者向新的地位或状态转变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结合阶段,即仪式结束,受礼者回到自然的生活中,获得新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尽管受礼者在“廾桥”前后生理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但她,包括她丈夫的身份却已经变了,他们由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廾桥”以后,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父母就会在自家附近选择一块地,给已经成家的儿子、媳妇建一间新房。房子建好之后,父母分给儿子、媳妇一定的田地、粮食和财物,他们就可以和父母分家,另立门户了。没有成家的人,通常不能和父母分家,不管他们的年龄有多大,都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独立生活的小家庭,夫妻俩要挑起家庭的重任,管理好家庭事务,包括生产劳动、生活开支等。同时,村里村外亲戚、兄弟的满月、结婚、丧葬等社会公共活动,夫妇俩要以一个独立家庭的身份参加,单独送一份礼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父母出面,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孩子的身份参加。
    由此可见,“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是庆贺布岱夫妇成家的仪式。布岱人对成年的理解,不是以具体的生理年龄,而是以结婚生了孩子的“社会年龄”来划定。
    五、结论
    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学教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审视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正如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所言:“毕竟,孤立的事实,无论怎样新奇动人,对科学都没有价值。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猎奇不同。后者只重古怪、反常、独特,只能满足收集异物癖好者的感官。另一方面,科学要把事实加以分析、归类,以便把事实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整合进一个可以把现实的方方面面条理化的系统。”[5](P441)
    “廾桥”仪式是布岱人的一个人生仪礼,但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过仪礼,它与中越布岱人的婚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落夫家”是每一个布岱女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甚至包括上门的男子,在妻子怀头胎孩子之前,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布岱女人都不能无限地一辈子住在娘家,不到丈夫家去。因为“维持社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数目的人口来分担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6](P224)
    “不落夫家”期间,已婚的男人和女人实际是处在一种相对的“不稳定”阶段,要使这段婚姻稳定下来,前提就是要求妻子怀上或生下头胎孩子。“廾桥”实际上是已婚女儿生孩子或怀孕之后,娘家人把她正式送到她丈夫家的仪式,也是出嫁的女儿正式“落夫家”的仪式。同时,“廾桥”又是男方家庭及其祖宗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使已婚妇女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员。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工作资料选集:民族识别文件资料汇编[Z].2001.
    [2]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3]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Arnold Van Gennep,The Rites of Passag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5]马林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 2.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第78~8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