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赵建国]阿拉伯的“白天”和“黑夜”(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赵建国 参加讨论

    从《一千零一日》中的印度故事来源看,这些故事共计二十六个,占全书故事的四分之一,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从《一千零一日》完整的故事结构方式、全书框架故事或引子故事及整部书表现出的以一贯之的思想性,即信任女性、肯定女性、赞美女性的观点,说明《一千零一日》的成书过程中,很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编订者,不妨大胆推测:这个编订者是一位具有同情女性的思想意识的男性编者或者就是一位女性编订者。她曾接触过《一千零一夜》这部书或者读到过《一千零一夜》中的某些故事,但对其中表现出恶意攻击女性的思想表示不满和义愤,决心编撰一部还女性以清白的真实面目的书,这部书即是《一千零一日》。她根据许多故事书当然也包括《一千零一夜》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及自己创作故事,最终编撰成《一千零一日》这部既模仿《一千零一夜》,又批判其思想性的大作。进一步推测,这位女性编订者从《一千零一夜》的“艾尔德施尔和哈娅图·努夫丝的故事”或者“塔智·木鲁可和朵妮亚的故事”中选取了哈娅图·努夫丝的梦境片断作为《一千零一日》的框架故事或引子,又从其他典籍中选取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中国、日本、欧洲等民族的故事,经过筛选、归并、扩展、加工,最终完成了《一千零一日》这部思想性迥异于《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文学又一巨著。
    综上所述,作为阿拉伯“白天”和“黑夜”的《一千零一日》和《一千零一夜》:一部是为女主人公赛阿黛公主讲故事,另一部是为男主人公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千零一夜》是“黑夜”,而以女性为中心的《一千零一日》则是“白天”。当代西方学者朱迪斯·洛伯(Judith Lorber)认为:“社会性别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之一,它一直以来的目的就是建构一个相对于男性群体而言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群体。每一个被放入‘女人’这一地位的人的生活都是相对男人生活白天的黑夜(night to his day),相对于男人白色的黑色(black to his white)——一直都只是一种幻象。被隔离于男人的空间之外,女人被压迫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持续”(洛伯278—9)。男人代表白天,女人代表黑夜。这样的隐喻方式从世界古代各民族的神话中就能看到,例如,“太阳神”与“月亮神”就分属男性和女性。这种远古的神话观念积淀在现代人的意识中,“白天”和“黑夜”自然就隐喻了男性和女性或者男权和女权,成为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模式之一。“白天”和“黑夜”隐喻着具有文化意味的两性抗争,而《一千零一日》和《一千零一夜》就是这种两性抗争的戏剧性的表述。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一千零一日》,杜渐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Arabian Days. Trans. Du Jian. Shenyang: N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1.]
    《一千零一日》第1卷,朱梦魁 万曰林译。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
    [Arabian Days. Vol. 1. Trans. Zhu Mengkui and Wan Yuelin. Lanzhou: Gansu Children Publishing House,1991.]
    《一千零一夜》第5卷,纳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Arabian Nights. Vol. 5. Trans. Na Xu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天方夜谭》,仲跻昆 郅溥浩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The Arabian Nights. Trans. Zhong Jikun and Zhi Fuhao. GuiLin: Lijiang Publishing House, 1998.]
    黄宝生:“《本生经》浅论”,《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408—428。
    [Huang Baosheng.“On the Jataka.”Studies in Foreign Literature. No.5.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3.408—28.]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Ji Xianlin, ed. A History of Indian Ancient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1991.]
    朱迪斯·洛伯:“‘黑夜与白天’: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郑丹丹等译,余宁平校。参见余宁平 杜芳琴主编:《不守规矩的知识——妇女学的全球和区域视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245—282。
    [Lober, Judith.“‘Night to His Day’: The Social Constrution of Gender.”Trans. Zheng Dandan, et al. Unruly Knowledge: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Vision on Women's Studies. Ed. Yu Ningping and Du Qinfang. Tianjing: Tian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245—82.]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Meng Zhaoyi. General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P, 2005.]
    《五卷书》,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Pancatantra. Trans. Ji Xianli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1]
    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Zhi Fuhao. Myth and Reality: On The Arabian Night.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7.]
    注释:
    ①参见朱梦魁、万曰林译:《一千零一日》第一卷(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1—3。
    ②参见季羡林、刘安武编:《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43—346。
    ③参见方平 王科一译:《十日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349—351。
    (本文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2期,第158~16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