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任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族学刊编辑部 任萍 参加讨论

    四、政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与意义
    虽然学界也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政府介入会导致诸多问题。诸如,政府行政行为介入会破坏非物质文化的自然生存状态;容易混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责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 “标签”和“摇钱树”,进行过度的或者不当的开发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传统文化在变味的重复活动中失去应有的尊重与尊严;将传统民俗演变成官俗,使传统节日遗产在保护中遭到“保护性”破坏和破坏性的“保护”3:等等。的确,我们也不否认政府参与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事实上,直台村与桃坪寨羌年就是一场政府权力操控下的隆重而盛大的文化表演。这场表演可以说是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以及象征与权力的深深纠结。
    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我们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4:,首先必须要保护它,让它“活着”,然后才能谈到传承,这是第一位的问题。所以是否能实现活态传承,是我们判断一个传统节日能否得到科学保护的最佳尺度。以羌年为代表的传统节日遗产的保护工作倘若没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得到妥善保护;没有政府参与进行有效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自生自灭;倘若远离了政府主导性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更快地消亡。另一个典型事例是2009年在理县蒲溪乡休溪村举办的第五届“羌历新年暨‘花儿纳吉’赛歌节”,由于大雪而被迫取消。当村民得知取消的消息时,都非常沮丧,甚至有的村民说他们都没有过节的心情。“过”与“不过”,看似简单,却是传承的根本。
    因此,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本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5:
    即使这节日过程是文化展演,但民俗本就存在于表演之中,作为一种文化沟通形式,它使群体的成员共同经历着文化互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操演的方式来进行传送、保持、适应。节日庆典中既复活了旧的集体记忆,又制造了新的集体记忆,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也使文化得到了延续。在表演空间中人们大量采用并集中展示象征本民族文化的民俗符号,这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证明和自我反映,而且从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持。通过官方与民间几种力量的共谋,恢复传统并进行创新,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通过文化的操演或文化表演,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政府参与及多方共谋,为操演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因此,即使以“羌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文化展演的形式存在,但是通过操演或文化表演这种文化适应方式,民俗文化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给予操演的条件,让操演变成一种惯例或适当行为,也不失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式,文化就是在变迁中传承并发展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政府参与其中必须要考虑“度”的问题,既充分尊重羌族民众主体意愿,听取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见和声音,充分发挥他们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他们在保护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也要鼓励羌族民众与文化传承人适当地进行文化创新,以维护文化传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机制。
    注释:
    ①文化空间作为人类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有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同时“文化空间”或曰“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认为环境与文化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是辩证式的相互因果关系。其代表人物是斯图尔德 (Julian Steward)。他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环境的适应是所有文化生态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题组.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年”调查报告(未刊稿)R:.
    2: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J/OL:.(2011-03-23).http://www.ihchina. cn/inc/detail.jsp?info_id=1635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1年第6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