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老司城是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珍贵物证。 资料图片 土王墓是唐崖土司城的精华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座土司墓,修立于明洪武初年。资料图片 海龙屯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相当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资料图片 近日,由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海龙屯遗址捆绑申遗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湖南永顺老司城: 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土司遗址 简介:位于永顺县城以东灵溪河畔的永顺老司城,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鼎盛时期辖20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历经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城池遗址依三级台阶地形而分为三区:居民区、衙署区、首领生活区。遗址为“三纵五横”的棋盘式布局。 价值:老司城遗址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治所遗址,它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 同时,老司城遗址也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家织锦等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流布在这片区域。此外,老司城遗址与周边美丽的山水融为一体,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湖北唐崖土司城: 借鉴汉族王城布局的“小故宫” 简介: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覃姓唐崖土司世代宦居于此。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代末期扩建,辟3街18巷36院,包括衙署区、宗庙区、军事区,以及书院、花园、养马场、狩猎场等,占地100多公顷。清朝“改土归流”后,唐崖土司被废,土司城逐渐湮没。 唐崖土司城遗址现有城防设施、交通设施、建筑基址、墓葬、苑囿、手工业遗址等多种类型的遗存,特别是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体系,呈现出城市主体一次性规划、营建的特征,被誉为“小故宫”。 价值:唐崖布局独特,彰显出土司权力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宫的尊荣华贵。唐崖土司城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汉族王城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参照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特点,被民间称为“土司皇城”。 唐崖土司城遗址独特的自然选择、内外有别的规划体系,承载了山地城市、家族墓地等多种功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其山居社会形态与皇权思想的结合,突出反映了以土家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共存、碰撞。 贵州海龙屯遗址: 体现古代中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简介: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所在山峰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屯城墙尚存,屯东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屯西后关、西关、万安三关依然屹立。 海龙屯屯顶平阔,屯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重要建筑基址,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此外,尚有金银库、四角亭、采石场、校场坝、环屯马道和敌楼等遗迹。 价值: 海龙屯设计构思精巧,建筑工艺精湛,设施配置齐备,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令人赞叹不已。它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相当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屯遗址完整地见证了我国古代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清代“改土归流”的变迁。这座古屯,闪烁着古代中国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