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回族族源成分的多元性决定了回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回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吸收了众多的民族成分。早期来华的回族先民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蒙古西征将大量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裹胁而来。甚至在回族形成以后,还逐步吸收了少量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白族、傣族、布朗族等兄弟民族的成分。对于不同民族成分的吸收,不仅使本民族的人口有所发展,而且更加充实了回族文化的内涵,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表现出来。青海的托茂人来源于蒙古族,所着蒙古装、住蒙古包是文化的历史传统现象。而人们称之为“藏回”、“傣回”的回族人,多数是来源于藏族、傣族。在他们融入回族后,他们原先的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所以便作为回族文化中的新成分,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表现在回族文化生活中。 其四,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回族与兄弟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产物。由于回族分布广泛,部分回族人长期居住在兄弟民族的聚居区内,与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中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系。长期的交往与和睦相处,不仅使回族与兄弟民族间开始互通婚姻,而且在其他方面吸收了某些兄弟民族中的相应成分,形成了一些地域色彩极浓的回族文化。如小凉山回族住入摩梭人式的房屋,且有的男子参与了走婚制。而白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中,有“汉文伊斯兰哲理诗”、有“白族式的飞檐斗阁牌坊式”的“摇窝”,完全是汉、白、回三族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无疑是汉、白、回三族友好交往的见证,也是回族文化吸收兄弟民族文化的反映。回族文化中的地域特色正是回族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以及回族文化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以上四点仅从主要的一般性的方面上来说明回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若落实到具体地域内的回族文化,其形成还有一系列具体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域内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等等。故若要说明某个地域内回族文化的形成,只有结合具体文化背景才能说明。 三、如何评价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 深入研究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探讨其原因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它和科学地评价它,使各地回族人明了回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认清和把握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共同为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努力。所以对于它的评价是我们研究工作的落脚点。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回族文化地域特色呢?笔者认为: 第一,它是在回族文化共同性下对回族文化的发展。虽然回族文化在地域特色上有异彩纷呈之貌,但是并不能认为是回族文化主流的变异。因为地域特色的表现多只限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层次,而对于回族文化形态下深层次的民族宗教文化并未因此失去其传承性。纵观全国各地回族聚居地,可见那在农村自成村落、在城镇自成街道的居住格局,且每个聚居区内都建有清真寺。在饮食、命名、婚姻、丧葬等礼俗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共同性。而回族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均是在此基础上,吸收新的文化成分形成的,其形成又给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补充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回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回族文化的发展和充实。 第二,它的形成是回族具有很强适应性的反映。广泛分布全国各地的回族,为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故回族文化中地域特色形成的过程就是回族适应环境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为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出极为有利的生存环境。所以要使回族发展,就必须让本族人明了:只有适应中国本土内多元一体的文化环境,积极为本民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吸收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文化成分,才能使回族获得发展。这样的话,必然产生日趋多样的地域特色,它是回族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必然反映。 第三,它的产生反映出回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回族所分布的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从回族文化吸收不同地域文化成分,形成回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回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生计文化的角度看,有的地区回族以农耕文化为主,有的地区农牧结合,有的地区亦农亦商,有的地区以手工业为主,有的地区以商业为主等等。由此都可以看出回族经济在不同地域内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平衡性,对于这种不平衡性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发掘不同地域内回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本土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由于回族的广泛分布以及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回族文化的充实和发展,是回族在历史实践中适应环境的产物。但是这种适应是以回族文化中的共同性为基础,为本民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对于此问题的探讨,不仅使人们认识回族文化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而且使人们意识到:对于它的研究,为不同地域内回族人增进了解提供认识基础,还可以为解决本民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注释: (1)(8)(11)(12)(14)(16)(17)(18)(20)(21)(24)(25)(26)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黑龙江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3)(4)(5)(22)(23)马维良:《云南傣族、藏族、 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回族》,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6)保健行:《贵州回族》,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7)吴文荣、张海东:《滁州民族宗教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09页。 (9)(10)(19)范玉梅:《从风俗习惯看回族文化的特点》,载《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 (13)《祖国大家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5)黄秋润:《东海之滨的福建回族》,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本文原载《回族研究》1995年04期,第14-1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