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文汇报 2012-09-08 范昕 参加讨论

    苏州河里朱家角的米船未到,上海市的米价就定不下来,俗称“朱家角米价涨跌一分,市场米价就要抖三抖”>>>>>>
    历史上的朱家角,是江南以米业为主的商业巨镇。因着便捷的水路交通,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当时已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清末至上世纪前叶,朱家角米业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多达百余家。
    朱家角的米优于其它产区的米,特别是青角薄稻米,蜚声海内外。同时朱家角米业的飞跃也与镇上不断革新的碾米工艺分不开。清宣统年间,有位唤作朱开甲的人曾在漕港滩大栅口办起振新碾米厂,开创用柴油引擎作为碾米动力的先河。1911年,由马幼眉独创的余丰机器碾米厂附设发电设备,兼供商店居民用电,这令朱家角成为全县最早使用电灯的镇。
    收购稻谷的旺季,仅恒益、合丰、正余、全号四大米行的日收购量在350-450吨之间,每天源源产出质量上好的精白米。那段时日,四乡的农船满载着稻谷汇集在朱家角,镇上便有了“过河不走桥”的惯例。由于米行大多集中在河道两岸,农船排队停泊等候时,往往将河港堵了个严严实实,若是有人过河,可以借光从相联的船上跨过,不必从桥上绕。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家角在上海米市场占“半壁江山”,还有少量出口国外。朱家角的米船航运到苏州河停泊,买家和卖家凭样品在上海的南、北两大米市场进行交易,生意成交后,买家直接从米船上起驳,上岸运走。苏州河里朱家角的米船未到,上海市的米价就定不下来,俗称“朱家角米价涨跌一分,市场米价就要抖三抖”。朱家角四大米行甚至将办事处开进上海南京路的哈同大楼里,作为上海和外省市资金雄厚的米行进行看样、交易的场所,远销京城和海外的大宗买卖,常常在此交易成功。
     历史上朱家角因商业繁盛而得名“小上海”,镇上九条长街大小店铺逾千家,几乎家家做生意 >>>>>>
    上世纪30年代,朱家角的繁盛程度是堪比大上海的,因而得名“小上海”。据朱家角人钱昌萍挨家挨户调查访问,当时镇上九条长街大小店铺逾千家,几乎家家做生意。北大街163号是小儿科诊所,217号是泰顺伞店,219号是严杨记篮筛店,221号是陆万兴铜锡号;大新街7号是陈永记打桶店,11号是顾家结网,30-32号是范顺泰弹花藤椅店,61号是夏震丰蛋行;百货店、米行、柴行、竹行、农具店、席店、铁铺、棕绳店、缸瓮店、钟表店、剪刀店、蜡烛坊、文具店、成衣、鞋店、扇庄、扎店、肉庄、烟号、茶叶店、茶室、菜馆、馄饨摊、油条店、面店、糟坊、豆腐店、糖果店、水果店、茶食店、麸饼店、炒货店、酱店、杀牛作、刻字、裱画店、药房、照相馆、理发店、戏院、旅馆、典当、水木作、方作铺……经营种类几乎无所不包。像是邮局、银行、电灯厂、房地产等相当摩登的文明事物也已出现。
    为了便于经商、运货,镇上建筑的布局形式也颇有特色,亦店亦宅。它们是临街、临河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整间的店板门,随时可以打开。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瞿洁莹曾考察朱家角历史建筑,发现“下店上宅”与“前店后宅”可谓镇上最为常见的两种布局形式。前一类建筑由于受地基影响,无法在纵轴线上发展,于是紧凑起来,楼下的商店部分往往高敞,而靠街的二层开窗,有些甚至设有敞廊,主要的商业街如北大街、漕河街、大新街等沿街及沿河一侧的建筑都属于这类。后一类建筑的主人大都是作贩运、批发生意的,如木行、竹行、米行等,这类商业经营需要较多的贮藏空间,因而沿街一进或二进建筑用作开店,后面几进用作住宅,货物多时也可以作临时堆放,这类建筑由于空间需求较大,通常远离主要的商业街道。另有一类坊宅混合式建筑,规模大、占地广,对于商业性交通要求高,分布在朱家角的主要黄金水道漕港河两岸。这类建筑的主人一般从事手工业活动或者生产性商业活动,民国时期甚至加入了工业生产的性质,朱家角油脂厂的前身元号、全号油厂,珠浦电灯厂等皆如是。
    民国年间,朱家角一镇报纸多达35种,并且大多有着报道商情的传统,堪称工商文化奇观 >>>>>>
    《市声》、《珠报》、《珠溪》、《薛浪》、《千里镜》、《骊珠》、《秋棠》、《竟进》、《民声》、《珠声》、《秋棠花片》、《商光》、《明报》、《晨光》、《孤灯》、《漕声》、《娱圃报》、《乐园》……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49年朱家角解放(1949年5月)的38年中,仅朱家角一镇创办的报纸就多达35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就曾针对朱家角老报纸说过:“一个镇,可以办那么多种报纸,可以连续办那么多年,这在其他城镇史上,从未之见。”
    老报纸不会说谎,它真实地记录了一时一地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情、民风。据了解,朱家角这35种老报纸中,只有5种为纯文艺美术报,其余均有着报道商情的传统。由此折射出的,是朱家角当时经济繁荣之态势。朱家角年代最早报纸——创办于1912年的《市声》,其实是由朱家角粮油业公会主办的一份行业内部刊物,隔日刊,主要交流米油市行情、提供市场信息。创办于1946年的《商报》更是以报道商界真相,促进商人相互联系、真诚合作为办报宗旨,其中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5月2日第11期的《商报》第二版曾刊登“今昔物价比例表”,反映出当时社会物价暴涨的真实情况。
    在当时的朱家角报纸中,广告唱起了主角,比如创办于1930年的《漕声》第一版即设固定栏以50%的篇幅刊登广告。一则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广告刊登在了1928年11月2日的《骊珠》上:“本园创设以来已历四十余年自造秋油伏酱陈酒糟烧佳酿制四时酱菜美味醉蟹各货精良久已脍炙人口而于陈酒一种制法尤为道地名驰四方倘蒙各界赐顾请认明本园牌号庶不致误”;一则朱家角俱乐部的馒头点心的广告刊登在了1946年2月21日的《商报》上:应时点心、小笼馒头、生煎馒头、美味可口、电话十三、专差送上。浏览那个年代的广告,别有一番趣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