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隐居山林避难 为纪念始祖改姓“出” 纳哈出回蒙古后,又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侯,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死于途中。 元末明初,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明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造反被杀,次子佛家奴是姜邓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佛家奴怕受哥哥牵连诛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并弃官隐居泉州,其后代一直隐姓埋名,低调行事。 据出其英老人介绍,家族脉络的传承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出来。两代后,他们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出氏在新厝又传了两代后,感到难以发展,由出光育(出姓涂岭小坝始祖)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泉港区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繁衍生息。 隐居深山500多年后 因一本族谱引起关注 《燕山出氏族谱》具体是在什么年代写的,出其英老人也不知道。他说,这本族谱是他上初中时从太公手上传下来的。 民国时期,出其英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保管。其中,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 后来,“文革”时期,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当搜查族谱的人到来时,出其英将手抄的副本交出,并偷偷将原件保留了下来。 十几年后,自己仍留有族谱原件一事,出其英深埋心底,连家人都不敢说。直到1982年前后,家族中人隐约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着唯一一本《燕山出氏族谱》,并请来同族长辈劝说,最后,出其英将珍藏已久的族谱拿出。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为本来民族。 风俗习惯与汉族无异 奇怪的是不过元宵节 小坝村的洪厝坑是当地一个最大的有蒙古族人居住的自然村,4日下午,在出氏家庙旁,除了几名老人围坐在石桌椅上闲聊,村里几乎见不到一个人。 今年80岁的出聪木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深山里已有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 他说,目前出氏族人的民俗与当地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月廿九等,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 出聪木老人介绍,与当地汉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不过元宵节。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出氏祖上作为元朝功臣,对此有所避讳。 小坝村筹资兴建蒙古族特色村寨 由于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种地,且村子藏在深山里,不少不满现状的村民纷纷到外地打工、定居。泉港区统战部林进辉先生介绍,这些村民往往只有到周末才会回到村子里,而平时,村里基本上没有人。 林进辉说,小坝民族村地处泉港西北部山区,毗邻莆田市,是泉港区后花园建设的重要区域,全村方圆7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人口255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973人,占全村人口的78%。 林进辉介绍,小坝民族村有着独特的山地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促进小坝民族村的发展,立足该村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小坝民族特色村寨,走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规划正在筹备当中。(来源:东南快报;本报记者 张鸿鹏/文 陆乙鑫/图 实习生 方会杰 通讯员 林进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