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后汉书》:“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出游巡幸时坐的“逍遥座”。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倚”了,于是“椅子”出现,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绘的《麟堂秋宴图》中,人们坐的便是有后背的交椅。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 在五代之前,虽然已出现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见,但“席地而坐”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盘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时期,传统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开始在社交场合并行。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人物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上,便出现了这两种坐法。五代以后,人们的坐法已基本上统一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国古人从此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传统的坐法并没有因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彻底消失,相反,还被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手段受到青睐,宋代甚至将“坐”上升到一种境界。有名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据传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师、道教人物陈抟所创。根据12个月中24个节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陈抟曾有赐号“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称之为“陈希夷坐功图”。如在即将到来的寒露节气,有“寒露九月节坐功图”,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据说可以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多种病症,但此说是否靠谱并无考证。 这种“坐功”,其实是古代丹家所倡导的“内丹学”,也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溓就曾积极提倡“坐功”,并辑录出陈拓的坐功图。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坐与佛家的“打坐”,即“盘坐”、“静坐”,是有区别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