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段辉涛 参加讨论

    近几年,日本发明的“30人31条腿竞赛”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和喜爱,每个洲都有国家派队参加了比赛,中国也接受了热情邀请。“30人31条腿竞赛”不仅让全世界感受了日本民族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加强了国际交流。
    3.2 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范例
    以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高脚竞速为例,它原名竹马,又称高跷,原是土家族人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过溪流、走沼泽等的一种代步工具。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们,经过悉心研究,把它改造成竞速的民族竞技项目,并把它推上了全国民运会,成为民运会上最受观众喜爱的项目之一。从此,它为全国人民认识、了解和喜爱。由于在连续3届的全国民运会上有不俗表现,湖北民族学院高脚竞速队被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于除夕夜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奉献了一道精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餐。
    柔道、跆拳道进入奥运会、国内竹马向高脚竞速的竞技化转变、日本“30人31条腿”竞赛在世界上的推广等可以证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不但可行,且大有潜力可挖。
    4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对策
    4.1 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就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而言,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确立正确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及广大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人员、广大爱好者等的思想和实践创新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竞技化发展应包括思想观念、组织管理、竞赛制度、项目改造、现代科技的应用等。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树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不应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可以尝试“现代体育民族化”。要通过借鉴、融合、嫁接、变异等方式去推动其竞技化发展步伐[6]。
    4.2 建立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核心内容。竞技化研究也正是通过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当前的状态,并针对其发展趋势,确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监测、衡量和评价竞技化的进程和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的。本研究认为,至少如下3项应纳入其中: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没有趣味性就无法唤起人们的参与愿望和动机,人们在运动中也无法得到精神满足。趣味性在人们心理活动倾向中具有鼓舞、干预、指导运动的能动作用。只有趣味性强,参与的人才多,对其竞技化发展的推动力才更大、更直接。观赏性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它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参与者将自己良好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负责、精心地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们持之以恒地去接触它、探究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创造性地去完成该项运动。规则的科学性是保证该项目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弘扬积极进取、奋勇拼搏,民族传统体育要在此方面作根本性变革。
    4.3 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最近4届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仅增加了1项(板鞋竞速),没有淘汰任何项目。无论对全国民运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民族项目的竞技化发展而言,这种“终身制”所起到的更多的是抑制作用。在进入民运会之前,不少地区千方百计改进、创新原项目,一旦进入了民运会,则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一项目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应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公开择优录用。将那些创新形式和内容成熟、成功的项目纳入其中,废除“终身制”,实行“淘汰制”与“晋升制”相结合,以此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好的项目继续保留,不太理想的项目“下放”给原地方继续创新改造。奥运会实行的都是这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民运会完全可以借用,这也是民运会本身的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影响了以往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成功的先例。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能推动其它民族项目的发展。在向竞技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创新,将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纳入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余道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57-59.
    [2]朱家新.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7,(5):73-77.
    [3]王光,张秀萍,徐春毅.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3-85.
    [4]徐彩桐,于淼.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策略的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6):74-75.
    [5]陈淑奇,范叶飞.科学体育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75-76.
    [6]姚正国,高湘红,刘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途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6-88.
    (本文原载《体育学刊》(广州)2009年8期第90~9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